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清朝皇帝私生活揭秘:每天一件新衣服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10-31 10:34:49  


 
  又《嘯亭雜錄》:

  乾隆中,於元旦後三日,欽點王大臣之能詩者,曲宴於重華宮,演劇賜茶,仿柏梁制,皆命聯句,以紀其盛。複當席禦制工章,命諸臣和之。後遂以為常禮。

  重華宮的戲台在東面,台前五楹敞廳,名為漱芳齋。辛酉政變後,兩宮垂簾,以漱芳齋為“公所”,退朝後在此治事進膳;每月朔望有戲。當時兩宮和諧,外倚恭王,內撫幼帝,雖是孤兒寡婦,卻是一片興旺氣象。所謂“同光中興”,實在也就只是兩宮在漱芳齋的那幾年而已。

  此外,東六宮之東為寧壽宮,本為太后所住,乾隆三十七年重修,備為歸政後頤養之所;乾隆六十年永定為太上皇燕憩之地。慈禧晚年亦住寧壽宮,主要的原因是:寧壽宮有一座三層的大戲台,名為“暢音閣”,便於慈禧“傳戲”。

  與寧壽宮相對的是西六宮之西的慈寧宮、慈寧宮之西的壽康宮、壽康宮之後的壽安宮。《國朝宮史》:

  皇帝尊聖祖母為太皇太后,尊聖母為皇太后,居慈寧、壽康、寧壽等宮,奉太妃、太嬪等位隨居。

  壽康、壽安等宮,為先朝妃嬪,及有“常在”、“答應”等稱號的宮眷所住。在宮中,這些人屬於被遺忘的一群,所以稱壽康、壽安為冷宮,亦與事實相去不遠。

  談到行,皇帝出警入蹕,都是坐轎子,從六十四人所抬的“玉輅”,到宮中兩名太監手抬的軟轎,種類極多。皇帝出宮的機會畢竟不多,無須細叙;在宮中“行”的情形,頗可一談。如溥儀所記,即為歷來相沿的規制;皇帝不論行至何處,都有數十人前呼後擁:

  最前面是一名敬事房的太監,他起的作用,猶如汽車喇叭,嘴裡不時發出“吃——吃——”的響聲,警告人們早早回避。在他後面二三十步遠是兩名總管太監,靠路兩側,鴨行鵝步地行進;再後十步左右,即行列的中心(我或太后)。如果是坐轎,兩邊各有一名禦前小太監扶著轎杆隨行,以便隨時照料呼應;如果是步行,就由他們攙扶而行。在這後面,還有一名太監舉著一把大羅傘,傘後幾步,是一大群拿著各樣物件和徒手的太監:有捧馬扎以便隨時休息的,有捧衣服以便隨時換用的,有拿著雨傘旱傘的。

  在這些禦前太監後面,是禦茶房太監,捧著裝著各樣點心茶食的若干食盒。當然還有熱水壺、茶具,等等,更後面是禦藥房的太監,挑著擔子,內裝各類常備小藥和急救藥,不可少的是燈心水、菊花水、蘆根水、竹葉水、竹茹水,夏天必有藿香正氣丸、六合定中丸、金衣祛暑丹、萬應錠、痧藥、辟瘟散,不分四季都要有消食的三仙飲,等等。

  在最後面,是帶大小便器的太監。如果沒坐轎,轎子就在最後面跟隨。轎子按季節有暖轎、涼轎之分。(來源:搜狐網 摘自:《清朝皇帝》)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