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蔣氏父子獨裁的差別(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1-15 09:46:15  


 
  蔣經國在年逾六旬接班後,外出視察,餓了直接向小飯館買個盒飯就吃,這種親民秀絕非一般政治人物可以做到。即便對蔣氏父子恨之入骨的李敖亦做過統計,1978年到1981年,蔣經國下鄉197次,“與民同樂”155天。為視察一條建設中的公路,他竟進山21次。1980年永安礦難,蔣經國挨家挨戶慰問。

  日後,台灣政治人物競選前的“全省走透透”,就始自蔣經國。一個獨裁者,竟無意中成了日後民主社會政治人物爭相效仿的榜樣。甚至蔣經國習慣穿著的一身夾克,也成為今日台灣政治人物體察民間疾苦的標准裝束。

  蔣經國的“十大建設”被認為對台灣起飛居功至偉,這種宏大規劃亦為後來者模仿。有俞國華的十四大建設,郝柏村的六年國建,民進黨執政後游錫堃的新十大建設。

  蔣經國在“十大建設”時有句話曾令後人動容:“我們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但蔣的“十大建設”帶有鮮明蘇聯計劃經濟色彩。他在回憶錄中即表達過對蘇聯那些令人印象深刻工程的追慕。熟悉社會主義國家歷史的人對此會有不同的觀感,因為這類獻禮和形象工程,往往不計代價成本和收益,而首長意志往往缺乏科學決策。

  蔣經國的“十大建設”亦未能幸免。時任“行政院長”的蔣經國宣布宏偉計劃時,“財政部長”李國鼎竟一無所知,但事後必須無條件四處籌款。事後證明,電氣鐵路工程完全就是一大敗筆。但專制政府,任何政府成就都有宣傳機器無條件造勢,而民主時代,媒體只盯著政府是否犯錯。所以,台灣歷史只記得“十大建設”。

  人們很容易記得專制時代的溫情,卻忘記當時專制時代為何無法延續。

  蔣經國主政時代,台灣全社會在經濟、民生等諸多方面持續取得長足進步,對社會的強力控制也在逐漸減弱,但全社會不滿之情反而日益滋生。

  到了蔣經國生命最後幾年,台灣形勢漸成一場變革與危機的賽跑,但他的生命猝然終止,他輸給了時光。

  接力棒到了李登輝手裡,經過李登輝早期階段後,蔣經國的歷史任務才告完成。

  兩個康奈爾的博士

  蔣經國的突然去世,將李登輝意外地推到了歷史前台。

  無論今天人們如何看待李登輝,李登輝在被蔣經國看中時,是個完全無意政治、醉心於學問的學者。他在美國康奈爾大學期間的博士論文《台灣農工部門間之資本流通》,獲全美最佳博士論文獎。有人稱,如果不是蔣經國,也許台灣又多了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

  1971年,李登輝被蔣經國看中時,他甚至連國民黨員都不是。

  突然擾亂李登輝學者人生軌跡的,是另一位康奈爾大學博士,此人突然的人生變軌,把李登輝的人生一頭撞向了政治。原本毫不相幹的兩位康奈爾博士,最終殊途同歸,成為同一政治目標的不同角色扮演者。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