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14年的抗日戰爭,本應為“偉大的衛國戰爭”,原本如一盤散沙的中華民國,在空前國家危機面前出現了空前團結。無論黨派、民族、階層,幾乎無不排除私見,戮力衛國。一個還未進入工業化的農業弱國,單獨面對一個連第一軍事和工業強國美國都頭疼不已的日本的瘋狂侵略,苦撐14年最終取得勝利,在當時的世界歷史上,可說獨一無二。相較而言,號稱“歐洲第一陸軍強國”的法國,其國力軍力,與中國相比,天壤之別,卻在德國進攻下迅速瓦解,以至於亡國。主宰地球近百年的大英帝國,在德國的進攻之下,僅靠英吉利海峽才得幸免,至於亞洲殖民地,日軍一到,望風披靡,具體事件,無須贅述。
抗戰以國民黨領導的國民政府為首腦和主幹,其他各黨派均有貢獻,並均以“國民政府”、“國民革命軍”為旗幟。“中流砥柱”的中國共產黨,當時也是“ 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和“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世界二戰史研究,對於中國戰區甚不重視,究其原因,就是因為黨派之間互相攻擊,不承認對方的抗戰貢獻,當時其他黨派,由於傾向不同,也捲入此紛爭當中,抗戰貢獻也被“敵方”抹煞,埋沒無聞。以至於西方學界,竟也分門別派起來:親共者,便論述國民黨腐敗、軟弱,消極抗戰;反共者,便論述共產黨借抗戰發展,游而不擊;持中間論者,綜合兩派觀點,便以為中國抗戰不值一提,遠不是反法西斯戰爭的主流。數百萬先烈拋頭灑血,換得中國還存在於世界,竟然是這樣的身後事,何其不公平乃爾!
中國青年黨抗戰紀略
中國青年黨在抗戰時期,已經成為有著相當政治力量的政黨,其自己所說“中國第三大黨”,確實是實至名歸,並非妄自尊大。
1924年4月,已經在德國、比利時、法國裡昂等地建立支部,發展黨員60多人的青年黨,在巴黎召開第一次代表大會。後被稱為“青年黨三巨頭”其二的曾琦、李璜便分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長、為執行委員會委員。1925年,青年黨總部由巴黎遷至上海,1926年召開第一全國代表大會,“三巨頭”另一位左舜生成為中央常務委員。其時,青年黨黨員數激增,在湖南、湖北、四川、廣東、廣西、福建、雲南、貴州、安徽、山西、山東、江西等省和上海、武漢等城市,陸續成立了二三十個團體,並先後建立黨部。1929年,在上海創辦了“黨校”——行知學院。而宣傳其國家主義主張和募集資金的實體,便有上海的大陸書店、愛文書店,成都的國魂書店,重慶的肇文書店,沈陽的長城書店等。當時青年黨的具體黨員數,尚未見有資料,但從1947年時,湖南的青年黨員達兩萬多人,預備黨員1萬多人,而湖南青年黨黨務在全國僅排第五來看,抗戰時期的青年黨員數絕不會少。因為青年黨在東北和四川活動頗得力,所以很多地方實力人物被囊括入黨,如東北軍入關後,天津市市長、東北軍炮兵司令、北平教育局長等,均是青年黨黨員,四川“其組織之龐大,黨員之眾多,與地方實力之雄厚,皆為不可否認之事實”。
相對而言,其他中間黨派不但成立時間較青年黨為晚,而且組織規模無一能與之相比。青年黨對於抗戰時期的政局,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一點從抗戰期間四川實力派與國民黨、共產黨的交往、溝通,往往需要青年黨居中牽線便可看出。
以“國家主義”為信仰的青年黨,一向強調外抗強權、內除國賊,面對著國家空前的危機,表現出來的,是難得的相忍為國的精神。
在青年黨創立之初,便以“反共”作為自己最重要的目的之一,而對於國民黨,也因為其曾經聯俄容共、後又一黨專政而大加反對。因此在共產黨眼裡,是“ 最反動勢力的結晶”;在國民黨眼中,則是“少數無恥文蠹,思想封建,行為卑劣之反革命集團”,“鮮有知其為禍亦不減於共產黨者”,可說都是你死我活,勢不兩立。
而在九一八事變之後,國、共兩黨都還沒有提到停止黨爭、團結禦侮的時候,青年黨領風氣之先,提出“國事至此,一切政見異同已成次要之問題,當前急務,唯如何團結全國已渙散之人心,共臨大敵”。10月3日,在青年黨機關刊物《民生周報》上發表《我們的主張》,慷慨言道:“我們很誠懇地忠實宣言,我們目前的憂慮,只有國難;我們的仇人,只是日本。我們在內政上一切政治主張,政治成見,都願意犧牲。”在國民政府及國民黨尚未對此作出回應的時候,便提出 “(一)停止對國民黨之革命活動;(二)停止對國民黨之攻擊言論”。而對於原本“反共必須徹底,不可再事敷衍……”的主張,也改變了方針,將“外抗強權” 的目標從蘇聯改為日本,將“內除國賊”的目標從共產黨改為漢奸賣國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