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胡適曾提議放棄東三省 承認偽“滿洲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5-21 09:39:27  


 
  最後,會議以全體起立形式決定抗戰。陶希聖、胡適的意見被否定。 

  胡適主張放棄東三省、承認“滿洲國”並非一時心血來潮。1935年,駐華日軍策動華北各省脫離南京中央政府,實行“自治”。6月17日,胡適因擔心國民政府“在槍尖之下步步退讓”,“自己一無所得”,發展下去,“豈不要把察哈爾、河北、平津全然無代價的斷送”,便錯誤地向時任南京政府教育部長的王世傑提出:中國方面承認“滿洲國”,而日本方面則歸還熱河,取消《華北停戰協定》,自動放棄《辛醜和約》及附帶換文中的種種條件,如在北平、天津塘沽、山海關一帶駐兵權等。胡適將這一“交換”稱為“有代價的讓步”。 

  由以上史實可以看出,胡適在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向蔣介石所上條陳的基本內容在1935年6月華北危急時就已經形成了。 

  胡適還以俄國史為例,說明列寧和蘇俄共產黨在十月革命之後,與德國講和,“割地之多,幾乎等於歐俄的三分之一。幾乎把大彼得以來所得地全割掉了,但蘇俄終於免不掉三年多的苦戰”。他要中國人向蘇俄學習,說“蘇俄三年多的苦戰最可以做我們今日的榜樣。我們如要作戰,必須下絕大決心,吃三年或四年的絕大痛苦 ”。但胡適所沒有想到的是,後來中國人民忍受的痛苦比他估計的還要大,苦戰的時間也更長。 

  淞滬之戰爆發後,南京國民政府抗戰意志堅決,中國士兵作戰英勇,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神話。這使胡適受到感染。9月8日,胡適離開南京,行前,他勸汪精衛“不要太性急,不要太悲觀”;又勸陶希聖說:“仗是打一個時期的好。不必再主和議。”自此,胡適“態度全變”,“漸漸拋棄和平的夢想”。(人民網 — 摘自《抗戰與戰後中國》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