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捧殺”中國的權宜之計
對於西方國家的“捧殺”,日本《每日新聞》2009年8月3日的一篇題為《“捧殺”中國的權宜之計》做了很好的解讀。文章寫道,7月27日至28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行的“美中戰略與經濟對話”中,兩國探討的主題非常廣泛,從宏觀經濟到金融市場,從氣候變化到核裁軍,雖然每一個主題都未能實現具體成果,但這次對話卻為兩國提供了一個“一起思考和探討世界課題的平台”。美國政府不惜搬出孟子來恭維中國,這種“請務必支持美國財政”的“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不過,文章進一步指出,美國依賴中國的情況頂多能維持幾年時間。等到因過度消費積累了20多年的財政赤字問題解決,儲蓄率恢復以後,美國還會繼續恭維中國嗎?答案是NO。
文章稱,美國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薩默斯稱“美國已不再是世界的火車頭”,有意讓出主角的位置。然而,這只是美國捧殺中國的權宜之計。20年前,美國也曾用日本是NO.1來捧殺日本。結果幾年內,日本泡沫經濟破滅,陷入長期停滯。
文章最後說,如果隨意相信美國的花言巧語,中國有可能會在亞洲製造新的泡沫經濟,到時候受影響的將不僅僅是中國一個國家,連日本也會被卷進去。
很顯然,日本的經歷為中國敲響了警鐘。
以史為鑒
慘遭“捧殺” 日本一蹶不振
中國目前的境況很容易使人聯想到日本當年的處境。經過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的經濟長期高速增長,到上世紀80年代後半期,日本經濟步入了令人眩目的鼎盛時期。一時間,以美國媒體為首的西方媒體對日本經濟奇跡進行了全方位的熱炒。在廣場協議談判期間,信心膨脹的日本甚至主動提出將日元升值10%。然而,正是因為“廣場協議”的簽訂,日本經濟幾年後陷入所謂“失去的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