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翻譯《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國科學技術史》是英國科學家李約瑟博士所著,分7卷共12册,總計850萬字,此書涵蓋了中國古代的自然科技,並兼及中國古代人文和社會科學。李約瑟以大量的史實證明,當西方還在黑暗中摸索時,中國的祖先已在數學、天文、地理、物理、化學、生物以及醫學方面作出了相當大的成績。他認為沒有中國先進的科技對西方的輻射和影響,也就沒有16世紀近代科學在歐洲的發展。
在抗日戰爭期間,陳立夫任教育部部長,在他的支持下,中外科學家鼎力合作,中英聯絡處的研究工作進展十分順利,李約瑟的足跡遍及大後方各主要研究機構、學術文化中心,收集了大量資料,並與中國工匠進行接觸,探討一些器物的製造方法。這些,都為李約瑟寫作《中國科學技術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正是由於陳立夫與李約瑟長期形成的這種非同尋常的友誼,所以當陳立夫提出翻譯《中國科學技術史》巨著時,李約瑟即表示贊成,並致函說明:“翻譯我這本書時,可以不必依其原本厚度,可拆開依照其分量分成幾本。”
陳立夫要譯《中國科學技術史》的消息傳出後,得到各方大力支持,經濟上得到著名船王董浩雲(董建華之父)、嘉新水泥公司張敏鈺等企業的財力資助,董先拿出4萬美元、張則拿出1萬美元。出版上得到台灣商務印書館王雲五的承諾。於是,陳立夫很快成立了編譯委員會,由孫科任召集人,王雲五為顧問,委員會下成立由陳立夫為主譯,劉拓為輔助的理事機構,遴選各方專家學者共策進行,這樣,譯事工作全面啟動。
翻譯《中國科學技術史》,這一工程十分浩大,蔚為大觀,參與人數之多、涉獵範圍之廣,均為台灣過去所沒有。到1986年,已譯成並出版計14册。與此同時,陳立夫又利用各種資料之便,編成了一套《中華科學技藝史叢書》,計25册,涵蓋我國所有科技如農業、水力、鹽業、蠶業、工藝等,以補充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的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