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權力平衡:咸豐臨終對清政安排的大漏洞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8-20 10:07:47  


 
  咸豐到熱河後,由於身體虛弱,對肅順最為重視。由於頻繁召見,咸豐甚至允許肅順平時身穿便服,並可隨意出入行宮(因為他是大總管嘛)。到後來,肅順竟然發展到連嬪妃也不回避的地步,這把宮內的一些人給惹怒了。

  作為內宮之主的皇后鈕祜祿氏,對肅順隨意出入行宮的舉動極為不滿,因為這不但有違後宮嚴禁外臣擅入的祖制,也有違男女之別的傳統道德與禮制。但是,鈕祜祿氏為人平和善良,她倒也沒有將不滿過分的表達,但另一個人就不一樣了,她就是慈禧。

  慈禧和肅順的矛盾由來已久。早在北京的時候,肅順就對咸豐讓慈禧批答奏章、干涉朝政表示過不滿,想必慈禧也有所耳聞。在咸豐一行人逃亡熱河的途中,由於沿途準備不足,慈禧當時乘坐的是一輛狀況非常差的車,她受不了路上的顛簸,只好三次向肅順屈尊“泣求”換輛好點的車。但逃亡途中,山高路遠,肅順一時也找不到好車,被逼得急了,就不耐煩的呵斥慈禧說“皇帝都要吃苦,你又有什麼資格要這要那?”這種話很傷人,慈禧由此懷恨在心,而肅順卻並不以為意。

  到了熱河後,生活條件遠不能和北京的皇宮相比,作為行宮大總管的肅順,對後宮的生活照顧不周,“供應極薄”,包括慈安和慈禧在內的後妃們對肅順都頗為怨恨。更氣人的是,慈禧有一次向咸豐提議將“看席”撤去(皇帝用餐,只看不吃的一桌宴席謂之為“看席”),以縮減開支,但這個合理化建議遭到肅順的反對,理由是非常時期更要保持皇帝的尊嚴並顯示政治的穩定,撤去“看席”容易引起外人的猜疑惶駭,引起局勢的動蕩。聯想起宮內的待遇和之前的恩怨,慈禧豈能不怒火中燒?

  七月十七日,也就是咸豐崩逝的當天,管理後宮事務的敬事房傳旨,將“皇后”(鈕祜祿氏)改寫成“皇太后”,“皇太子”(載淳)寫成“皇上”,並傳知皇太后(即鈕祜祿氏)、琳皇太妃、肅中堂(肅順)、皇上至靈前奠酒。

  這個旨寫得有點意思。按常理,大行皇帝駕崩後,皇太子立為新皇上,皇后成為皇太后,這都好理解,關鍵是載淳並非皇后所出,他的生母也就是慈禧(當時是懿貴妃)的名號該怎麼變的問題。

  在明代以前,老皇帝死後,新繼位的皇帝按例尊封皇后為皇太后;但要是新繼位的皇帝並非皇后嫡生而是其他嬪妃庶出的話,那麼新皇帝的生母只能晉封為太妃而不能並尊為太后。不過,庶出的明神宗朱翊鈞繼位後,首輔張居正為了討得新皇帝及其生母的歡心,尊原皇后為“仁聖皇太后”,尊朱翊鈞的生母李貴妃為“慈聖皇太后”,由此開了兩宮並尊之先例。

  清朝的制度加強了兩宮並尊的制度,原因是清朝皇帝大都不是皇后嫡出。由此,按照清制規定,嗣皇帝繼位後,其生身母親無論是否還健在,都是要尊封為皇太后。比如清康熙帝繼位後,尊原皇后為“仁憲皇太後”,而自己的生母則尊為“慈和皇太後”;雍正帝繼位後也同樣尊自己的生母德妃烏雅氏為皇太后。

  因此,在尊奉皇后鈕鈷祿氏為皇太后後的同時,本應該同樣尊奉載淳的生母懿貴妃(即慈禧)為皇太后,這才符合祖制。但作為當時熱河總負責人的肅順等人卻沒有這樣做,他們直到第二天才宣布尊奉懿貴妃為皇太后,這到底是工作的疏漏呢,還是有意對懿貴妃稍加貶抑,以示身份差別,這就不好說了。

  由此,咸豐設計的這個權力平衡的八大臣輔政體制從一開始便陷入了危機,這也為隨後的“辛酉政變”埋下了伏筆。(摘自:《這才是晚清》)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