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古代“兩會” 總是贊成會遭皇帝訓斥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3-14 10:09:19  


 
  古代“朝會”代表是些什麼人

  “集議”也分中央和地方,與全國人大和地方人大相似。但與今“人大”代表都是普選出來的不同,參加“集議”的人員都是由官方決定和領導推舉,代表中並沒有普通群眾。

  那麼,古代的“人大”代表都是些什麼人?從史料上來看,主要有四類:一是相當於今天省部級高官的“二千石”以上駐京大臣才有資格,實為官僚和利益集團的代表;二是“地方代表”,以分封在外、待遇達到一定級別的列侯為主,列侯都是功臣名胄或其後裔,實為貴族和特殊階層的代表,這部分代表是不能參加“朝參”的;三是“專業代表”,主要是列大夫、博士、議郎這些專職諫官,這類代表參政議政能力強,因為都是領俸祿的,實為“公務員”群體代表。

  另外,在需要時還會有“基層代表”。劉弗陵(漢昭帝)當皇帝時召開“鹽鐵會議”,便特別召集60餘名地方和基層的代表參會,這類代表以飽讀詩書、喝過墨水的“賢良”、“文學”人士為主,表面看來是自地方和基層,但由於是相當於今省市一把手的郡國國主和地方富豪推舉出來的,實為學術界和富人的代表。

  雖然這些代表並沒有代表性,但其素質要求並不低,要求必須敢說話,善表達,有較強的參政議政能力和水平,和稀泥、當會油子,只會摁表決器和鼓掌不行。

  古代“兩會”議案很難一致通過

  古代中國的“兩會”很注重民主氣氛,“代表們”敢直抒胸臆,有人甚至敢在朝會上當面指出皇帝的不是,如果“代表”總是投贊成票便是不負責任的行為,可能會遭到皇帝的訓斥和查辦。

  在“集議”上,議案也很難“一致通過”,有時還會出現“經年不決”的現象。西漢末年的王莽新朝,有一次議會的議題之一是,討論並頒布官員的工資制度,結果集議了好幾年,也未能拿出各方都能接受的意見。由於政策遲遲不能出台,導致上自公侯、下至小吏都拿不到工資,即所謂“皆不得俸祿”,實在罕見。

  古代最著名的一次“集議”是“鹽鐵會議”。會議時間在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二月,會上,60餘名由相當於今省市一把手的郡國國主推舉出來的地方和基層代表,與以禦史大夫桑弘羊為首的駐京高級幹部代表,進行面對面的激烈辯論。

  會議由時任丞相的田千秋主持,重點議題是對漢武帝主政時期國家施政政策的得失,進行討論。地方和基層代表們對鹽鐵官營、平准均輸、酒類專賣、貨幣發行等多項政策提出了尖銳批評,強烈要求廢除之。桑弘羊深得漢武帝的信任,曾統管中央財政近40年,是這些政策的實際制定者,對“賢能”和“文人”的否定意見不以為然。會議最後經過表決,通過了廢除全國酒類專賣和關內鐵官制度,打破國有公營的壟斷。這次辯論表現出了不同治國理念的大碰撞,30年後學者桓寬根據這次“全代會”的會議記錄,整理出了著名的歷史文獻《鹽鐵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