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古代“兩會” 總是贊成會遭皇帝訓斥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3-14 10:09:19  


 
  相反若遇到昏君庸主便不好當,或遭貶或丟官,搞不好自己還得主動把老命交出來,美其名曰“屍諫”。如隋煬帝楊廣就不喜歡“兩會”制度這樣的諫議,他當皇帝時竟然將諫官全部廢除。當然,聽不進“民意”的隋煬帝結局很慘。

  實際上,即便皇帝很開明,也很難不被暗箭中傷。如西漢時的賈誼、晁錯遇到的都是明君,他們二人均當過“博士”諫官,提案也都很出名。前者有給漢文帝劉恒的“三農”提案《論積貯疏》,後者有給漢景帝劉啟的“擴大內需”的經濟提案《論貴粟疏》。可以說,西漢盛世“文景之治”就是在賈誼、晁錯這些“代表們”的暢所欲言中出現的。但是,他們的結局都不好,賈誼因建言有功,被漢文帝破格提為太中大夫一年後,便因遭群臣忌恨,被貶為長沙王的太傅。晁錯貴為漢景帝的“智囊”,因上交《削藩策》“提案”,在“七國之亂”中由漢景帝親自下詔,斬殺於西安街頭。

  古代諫官中,當得最窩囊的大概是中唐時的著名詩人白居易。白居易於元和三年(公元808年)被唐憲宗李純破格提拔為諫官左拾遺,當上了從八品的“副科級幹部”。白居易當時太把自己當回事了,大事小事都“建言”,李純要提拔寵臣吐突承璀,他堅決反對,結果被李純斥罵為“小臣不遜”,貶為江州司馬,逐出京城。此後白居易再也沒有為民請願、仗義執言、上交提案的機會,只能寫寫《長恨歌》,在“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中作自我安慰。

  宋代以後,諫議制度變成了擺設,元代幹脆取消諫院。到明清時,古代中國的“兩會”和諫議制度所散發出的民主精神幾乎不存,明世宗朱厚熜甚至把持不同政見、反對給他生父興獻王朱祐杬上尊號的朝臣當場杖斃16人,另外134人被關進監獄。(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倪方六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