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楚文化和楚系青銅器(考古進行時)
http://www.CRNTT.com   2024-07-20 17:29:26


圖①:隨州曾侯乙墓出土的九鼎八簋。圖②:安徽博物院藏鑄客大鼎。圖③:紹興坡塘獅子山306號墓出土的方座形器。(圖源:人民日報)
  中評社北京7月20日電/楚文化和楚系青銅器(考古進行時)
  來源:人民日報

  目前所發現的楚國青銅器及其墓葬,可大體勾勒出楚國歷史的發展。在秦統一中國之前,楚國已經在長江流域形成了廣泛的文化影響力  

  安徽淮南壽縣武王墩一號墓考古備受矚目。在墓葬東一室堆滿的青銅禮器中,有一件大鼎口徑88.9厘米、通高111.5厘米,略大於此前李三孤堆大墓楚鑄客大鼎87厘米的口徑,是迄今所見最大的楚國大鼎。

  楚鑄客大鼎重達400千克,是此前已知的周代最重的大鼎。楚墓出土體量重大的青銅鼎,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左傳》記載春秋中期楚莊王北進中原、向周使問鼎之大小輕重的故事。

  武王墩一號墓和李三孤堆大墓的墓主據考為楚國的兩位末代國君楚考烈王和楚幽王,約為公元前3世紀後期。武王墩大鼎與楚鑄客大鼎巨大的體量,顯示楚國在其末年仍然掌握大量青銅資源、能夠生產大型青銅器。按照歷史文獻記載,公元前241年楚遷都於壽春,直至公元前223年楚滅國,楚國在壽春城定都不足20年。考古工作表明,在今壽縣一帶的壽春城遺址、武王墩墓地,屬於戰國晚期的楚文化遺存十分豐富,說明當年楚國社會經濟活動相當繁盛。考古發現還表明,當時楚國大量使用爰金這樣的黃金貨幣。在壽縣邱家花園出土的鄂君啟節,器形模仿竹節,銘文錯金,是戰國晚期楚王發放的免稅憑證,佐證了當時的貿易活動較為活躍。

  青銅器是商周時期貴族身份等級的物化標識,高等級青銅器群的發現地反映了高級貴族的活動區域。目前所發現的楚國青銅器及其墓葬,可大體勾勒出楚國歷史的發展。西周中晚期一些楚國國君的青銅器,以及在宜昌萬福堖發現的鳥紋大鼎和楚季編鐘,都具有長江流域青銅器特徵,表明當時楚國的中心在江漢地區。大冶銅綠山礦區發現四方塘春秋早中期工匠墓地,其文化性質屬於楚文化,說明當時楚國已開始控制青銅這一戰略資源。河南淅川下寺和南陽市區兩處楚國高級貴族墓地,分別出土大量春秋中晚期青銅器,應該是楚國北上爭霸中原、政治中心北移的反映。荊州紀南城規模宏大,周邊分布數以萬計的楚墓,是戰國早中期楚國都城的印證。這一時期的荊州天星觀和望山、荊門包山、棗陽九連墩、信陽長台關等高等級貴族墓,墓穴規模宏大,其內隨葬大批青銅器,不僅反映了鐵器使用背景下生產力的快速發展,也展示了楚國強大的經濟實力。當時的楚國完全控制了大冶到銅陵之間長達300餘公里的銅礦帶資源,掌握著青銅資源的生產和供應,擁有富甲諸侯的最大資本。戰國中期楚國疆域範圍西抵巴蜀、東掩吳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