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清宮春節講究多 皇帝幾點吃餃子?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2-14 09:02:56  


 
  大政殿廣場上的新年宴會

  典禮中最能體現歡慶氣氛和民族風俗的是君臣同樂的大型筵宴。朝賀新春儀式之後,皇帝回宮稍事休息,再回到大政殿,宴會便正式開始了。皇帝和王公貴族坐在大政殿內外,其他官員則在本旗旗亭前就座。除了皇帝坐在寶座上之外,王公官員們都是按照滿族人傳統自帶毛皮坐褥席地而坐。宴會開始後,各旗亭前支起大鍋,就地開宴。從當時文獻的記載中可知,宴會所用的食品,以野豬、鹿等獸肉為主。比如《滿文老檔》中記載天聰六年(1632)“元旦”大政殿筵宴的規模是:每旗各設席10桌,用鵝5只,八旗共設80桌,鵝40只,加上總兵官以上的高級官員另設20桌、鵝20只,總共100桌。每桌備燒酒一大壇,共100 壇。這還不包括皇帝、王公和蒙古貴族宴桌的數目在內。另一件檔案中記載,崇德四年(1639)“元旦”大宴用了母野豬8頭、鹿22只、麅子70只、酸奶燒酒20瓶,平常酒80瓶,茶24桶,算起來也是100只獸、100瓶酒。

  宴會上還有慶祝新年的各種表演,史書記載中稱為“百戲”或上演各種“玩藝兒”。當時宮廷並無專門演出機構,演出節目多是由民間演員“入宮獻藝”。具體種類包括器樂伴奏的歌舞以及摔跤(時稱角抵)、雜技等。如崇德四年(1639)檔案中提到的參加新春宴會演出者就有在木頭上打跟頭的高麗人、在地上打跟頭的高麗人、騎木馬者、歌唱者、作瓦爾喀(東海女真部落之一)舞者,彈滿洲三弦、琵琶者,簫、胡琴手,打小跟頭者。作舞高麗婦女、扮大鬼臉者、扮女鬼臉者、踢缸漢人婦女、踏獨繩漢人婦女、含刀者、跳高漢人、登梯作舞漢人女童、彈漢人三弦琵琶歌唱者、執盤作舞漢人、扮漢人婦女鬼臉者、扮熊者、扮猴者、唱戲者、踩輪漢人等等。按照滿族傳統,這種演出屬於為宴會助興性質,所以儘管很雜、藝術水平也不高,用以烘托新年慶典熱烈氣氛卻恰到好處。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一種稱作“扮鬼臉”的表演,這是滿族民間十分流行的一種兼具舞蹈和游藝性質的遊戲。俗稱“瑪虎”,滿語意為“皮制面具”,也可譯為“鬼臉”,民間俗稱為“馬虎子”或“媽猴子”。表演者戴面具扮成野獸或鬼怪,跳躍舞蹈,再由扮作獵人者與其周旋打鬥,最後戰而勝之,很有狩獵民族的特色。

  更令人感興趣的是,距此一百多年後的乾隆、嘉慶、道光皇帝東巡盛京期間,幾乎每次都在大政殿廣場舉行包括類似規模筵宴、表演在內的典禮,當然並不是為了慶祝新年,而是祝賀皇帝重回故鄉、謁陵禮成。宴間儘管已沒有那些走鋼絲、踢缸之類的民間雜耍,但戴面具的“瑪虎”表演仍被保留,只不過名稱已改為“慶隆舞”“揚烈舞”,所飾演的得勝者身份,也從民間獵人變成了八旗將士。乾隆皇帝還親自為這個在原場地表演的舞蹈寫了10首伴唱歌詞,作為對祖先開國創業功績的頌揚和紀念。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