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大地藝術,點亮秀美鄉村
http://www.CRNTT.com   2024-10-27 11:08:35


  中評社北京10月27日電/據光明日報報導,近年來,各大藝術院校及相關藝術機構陸續組織專家學者走進鄉村、深入田野,聚焦鄉村自然資源的保護與利用、生活環境的設計改造以及歷史文化遺產的挖掘等課題,開展了一系列藝術實踐活動,為鄉村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大地藝術”作為一種有著獨特創作方式和審美價值的藝術形式,成為藝術鄉建實踐中的重要探索方向。20世紀60年代,由於現代工業發展對環境的影響,人們開始積極地思考如何保護自然資源。一批藝術家主張返回自然,尋求人與自然的緊密聯繫,他們走出畫廊和美術館空間,在自然環境中就地取材進行藝術創作與作品展示,大地藝術應運而生。

  大地藝術之所以能在今天的藝術鄉建實踐中發揮作用,離不開這一藝術形式自身所具備的多個顯著特徵。首先,藝術鄉建必然建立在尊重鄉村地理環境特徵的基礎上,以生態保護為前提,而大地藝術的創作理念正是主張人工痕跡與自然山水的相互融合,強調兩者的和諧共生。其次,大地藝術的創作過程往往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所用材料皆取自當地資源,不僅能夠節約運輸及創作成本,還能使作品更好地融入鄉村景觀,貼近村民生活。最後,大地藝術作品往往占地面積較大,而有著廣闊自然空間的鄉村,正是其創作與展示的最佳舞台。

  縱覽近年來湧現出的眾多藝術鄉建典型案例,大地藝術展現出多樣的風格面貌與審美內涵。溯源其背後的創作邏輯,大致可以分為兩大主要路徑:一是探索大地藝術與自然景觀的同構關係,二是營造大地藝術與在地文化的同頻關係。

  大地藝術,顧名思義是可以“融入大地”的藝術,首先體現為作品與環境物象在視覺層面的同構。為了實現這一目的,藝術家往往會從作品的創作材料、呈現形式等方面著手,對環境進行模仿和再造。如大地藝術作品《天坑地漏》便是創作於貴州有著喀斯特地貌的“天坑”內的村落裡。在這樣特殊的地貌中,雨水極易聚集形成災害,唯有散落四處、形似漏鬥的天然“落水洞”能將雨水引入地下河流,緩解內澇。藝術家團隊對該地區村落進行了詳細調研,決定以當地的石頭為材料,依照“落水洞”的天然形態打造一個直徑9米、深2.4米的巨大石頭漏鬥。這個人造“落水洞”宛如一個巨型漩渦,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石頭以中心洞口為圓心呈放射狀排布,不僅更加便於排水,同時彰顯出強烈的視覺張力,成為當地兼具實用性與藝術性的新地標。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