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道德經》曾風靡歐洲 啓發西方哲學家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3-24 12:34:36  



  老子的人生態度和處世哲學也給予西方學者以啟迪,唯意志主義哲學和悲觀主義的大師叔本華其精神源頭中就有著老子的影子。德國哲人尼采在讀完《道德經》之後,大加稱讚,說老子思想“像一個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而托爾斯泰當年也曾說,自己良好精神狀態的保持應當歸功於閱讀《道德經》。

  但是由於當時歐洲的文化並不普及,加上印刷、出版技術的現實限制,使得老子思想基本局限于歐洲的學者和文人圈子裏,廣大民眾對於老子及其思想仍然不甚了然。真正讓整個歐洲民眾認識老子、瞭解其思想的契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所引發的歐洲文化危機。

  一戰後西方文化大危機

  1914年,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到1918年大戰結束,長達四年的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是前所未有的。據統計,整個戰爭期間,各國投入戰場兵力達7500萬人,其中死傷者達3000多萬;因戰爭引起的饑餓和災害導致1000多萬人死亡;戰爭帶來的經濟損失總計高達2700億美元。對於世界大戰的主戰場歐洲來說,昔日繁華的城市淪為廢墟,大批工廠、鐵路、橋樑和房屋被毀壞。歐洲民眾更是目睹親友死於戰場,感受生活一落千丈的痛苦。

  一戰造成了一個滿目瘡痍、頹敗不堪、精神備受創傷、充滿動亂和絕望情緒的悲觀世界。“世界到底怎麼了?”“西方文化到底怎麼了?”西方人開始痛苦反思。

  早在一戰爆發前,一位名叫斯賓格勒的德國中學教師便已對西方文化進行總體反思,在戰後出版的名為《西方的沒落》一書中,斯賓格勒高呼“西方文化已然走向沒落”!在他眼中,文化是一個生命有機體,有著生長、成熟、衰敗的過程,最終無論何種文化都逃脫不了死亡的歸宿,西方文化也不例外。

  “西方的沒落”恰是當時西方文化虛無的極佳寫照。人們不禁深思,難道近二、三百年來光輝燦爛不可一世的西方文化,竟也不能免於滅亡的命運,終將毀於一旦?經歷一戰的慘痛,歐洲人在痛定思痛之餘,開始將目光投向東方,尋求救世的良方。

  從東方尋找救世良方

  1919年,法國著名文學家羅曼•羅蘭寫信給印度詩人泰戈爾,信中他心情沉重地指出,歐洲文化的弊病已經十分深重,如果不汲取東方文化的精髓,不將東西文化融於一爐,就不足以言自存。也是在這一年,梁啟超到達西歐參觀,當梁啟超向西方友人說起孔子、老子等中國傳統思想時,那些友人聽後都跳了起來,埋怨他 “家裏有這些寶貝卻藏起來不分給他們,真有些對不起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