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吃:莫言小說中的關鍵密碼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11-01 07:47:27  


  中評社香港11月1日電/中國新聞出版網刊載作者單守慶的文章會說,筆者和食品界的幾位朋友聊起莫言小說中的“吃”。莫言是一位寫吃的高手。他寫《糧食》,寫《吃相凶惡》,連中、長篇小說的書名也直接寫吃:《紅高粱》、《透明的紅蘿蔔》、《天堂蒜薹之歌》、《食草家族》、《酒國》。難怪一位著名文學評論家說,“吃”是莫言小說中的關鍵密碼。 

  “當年想當作家的原因很簡單,就是一天三頓都能吃到餃子。”這是多年之後有人問及莫言何以走上寫作之路時,莫言道出的實情,很感慨! 

  那是上世紀70年代中期,莫言只讀到小學五年級,就輟學務農了。村裡來了一位鄰居,是被遣返回鄉的右派大學生,他告訴莫言,作家們的生活非常富裕,每天三頓都吃餃子。聽到這話時,莫言一年只能吃上一頓餃子。莫言一直喜歡吃餃子。得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和瑞典文學院通電話時,說及自己慶祝獲獎的方式——吃餃子。 

  作為經歷過困難時期的“50後”,莫言把饑餓留給他心理和身體的雙重印記,寫到了他的多部作品之中。 

  1961年春天,6歲的莫言剛上小學一年級,學校拉來一車亮晶晶的煤塊。學校裡這些饑餓的“身體透明”的小孩子孤陋寡聞,沒見過煤塊。經過充分進化的牙齒在這時發揮了探索世界奧秘的主導性作用。一個大膽的小孩子試探地拿起一塊,放到嘴裡嚼了一口。他咯嘣咯嘣地吃了起來,就像是品嘗一塊珍貴的餅幹,表情享受。其他孩子也得到啟示,一擁而上,每人搶過一塊煤,咯嘣咯嘣地嚼起來。正因為莫言有這樣的親身經歷,在他後來的小說裡,小孩子認識世界,只有兩種東西:能吃的,不能吃的。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