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名文化學者、同濟大學教授 朱大可 |
想象力是人類科學和文化發展的起點,中國上古想象力的集大成者《山海經》 因其瑰麗的想象和豐富的故事流傳至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們應該如何解讀《山海經》的文化意義?數字時代的今天,藝術家們如何利用新技術重新演繹《山海經》?3月23日下午,主題為“想象的發端:山海經與諸神的世界”的騰雲文化論壇舉辦,6位對歷史、神話和傳統文化頗有研究的專家和藝術家到場,探討了《山海經》的神話價值及其如何通過現代創作重新煥發生命力。
作為一家以互聯網為基礎的科技+文化企業,騰訊努力推動科技與人文的融合,以技術助力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2018年騰訊提出 “新文創”戰略,致力於數字文化內容與傳統文化結合,文化與科技結合,商業價值和文化價值實現良性循環等,希望打造出更多具有廣泛影響力的中國文化符號。
《山海經》中的中國智慧與全球性基因
《山海經》裡的故事在中國婦孺皆知,但它所包含的文化意義遠遠大於故事本身。在人與自然艱難抗爭的年代,《山海經》中的神話是我們的祖先通過想象為自己在精神世界中構築的避風港,展現了中華民族最早的世界觀與價值觀雛形。
知名文化學者、同濟大學教授朱大可以上古全球史作為切入點,帶觀眾領略了中國神話的全球性基因。朱大可通過分析人類的進化史發現,中國神話的基本原型來自非洲智人殖民路線上的各個節點,比如非洲、西亞、波斯和印度。它們隨著人類早期殖民化的步伐,進入東亞地區,幾經波折後完成本土化的進程。在成型之後,中國神話經歷了周滅殷商、春秋戰國諸侯滅周之典籍、嬴政焚書坑儒和楚朝焚滅秦都四次摧毀。但是,在大焚毀的間隙,上古神話通過自造、組合混搭、租借和挪用多種方式發展出了自己的獨特樣貌。
朱大可從《山海經》中描繪的地理風貌、國家、動植物和洪水等自然現象入手,發現它的作者很可能來自於世界各地,這本奇書是“早期全球記憶的月光寶盒”。雖然,現在從表面上看,中國神話的圖譜與世界主流的神話體系相差甚遠,但朱大可相信,“基於某種隱在的共同語法,中國神話完全可以重返世界神話家族,並讓全人類都聽懂我們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