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13日電/據解放日報報道,山水文學的內涵,絕不僅僅是山水。
我要說的是:心靈底蘊,才是山水文學的靈魂。只有具備了這種靈魂的作者,才能寫出優秀的山水詩歌、山水美文。古今中外的作者遇到觸碰自己內心的山水風光,心境達到物我兩融,都會文由心出,寫下自己的詩文。
這當然與山水風光有關,但又不完全有關。因為,不是所有的文學家面對大好河山都會產生創作的衝動,他需要心靈的觸碰,即山水對心靈的滲入、浸染,使之與其學識、理想相通,甚至與其難忘的情感、經歷的悲歡形成某種共鳴,而又不吐不快、欲罷不能、非寫出來才能釋懷有關。數不勝數的有關山水詩文的名篇佳作,儘管首先與山水有關,即“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但情為何能滿山流遍,意為何能溢出大海?在我看來,則是因為心靈。
心靈的山水,或山水的心靈。前者是內心的山水,後者是山水的內心;一個是物在內,一個是物在外,兩者構成了內外的一統,即心靈與山水的融合。而這才是人們創作山水文學的真正前提。
融於山水間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當我們說到山水詩歌的創作時,就繞不開唐代詩人即輞川(位於陝西省藍田縣)的王維。我為什麼要在王維的前邊加上一個“輞川”呢?因為,王維栖居的輞川青山逶迤,溪流潺潺,這方山水正是他心的居所。王維一生寫了很多詩,蘇軾評價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王維的山水詩歌是怎麼做到這一點的,並被公認為山水詩歌的大家呢?
王維40多歲時,買下宋之問在輞川的宅子。他大興土木建造園林,這裡成為他的“世外桃源”。當其母親去世後,“表輞川第為寺,終葬其西”。而作為山西人的王維,也從此再未遠游,終老於這異鄉的山水。可見他對這方山水的認同與感情之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