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18日電/據新華社消息,金風送爽,桂花飄香,又是一年中秋時。
山西省晉城市澤州縣二仙掌村村民張小女已備好粗月餅,只待皓月當空,將其與蘋果、葡萄、石榴等水果擺放在農家小院的方桌上,燃香敬拜。之後,她會將“大團圓”月餅切成小塊,分給賞月的家人們。
“每年八月十五都拜‘月婆婆’,希望一家人平平安安、團團圓圓。”張小女說。
賞月、拜月、吃月餅——72歲的張小女從小就這麼過中秋節,如今這些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秋節(澤州中秋習俗)的重要內容,在晉東南、豫西北、冀南等地廣為流傳。
這些傳承至今的習慣是中秋習俗流傳千年的精華。
中秋節的起源與古代月亮崇拜及祭月密不可分。據宋代吳自牧的《夢粱錄》記載,八月十五中秋節正是七月孟秋、八月仲秋、九月季秋三秋之半,故得“中秋”之名。
月到中秋分外明。早在唐朝時賞月之風大興。臨軒玩月、泛舟望月、飲酒對月……賞月是古人過中秋必不可少的節目。宋代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提到,中秋時節新酒、螃蟹、水果新鮮上市,富貴人家和普通百姓都要尋一處好地方賞月,兒童嬉戲打鬧,夜市裡人們狂歡到天亮。
中秋節的底色是歡快的,但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難免會有人觸景起相思。唐代詩人白居易用“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表達思鄉之情;中唐詩人王建一句“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道盡對友人的思念;宋代大文豪蘇軾醉酒後借“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傳遞對親人的深情祝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