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16日電/據人民網報道,一場新冠疫情,讓大多數人都過了一個超長假期,在家裡過起了花式“宅”生活。現在,隨著中國疫情的有效遏制,許多上班族逐漸走出宅生活,踏上了通勤的道路。但是,生活和工作節奏的改變,許多人可能會產生緊張和焦慮情緒,這可能增加抑鬱風險。生活要繼續,工作要繼續,心理的調適我們也不能停。
疫情防控心理干預和疏導要做好
緊張、恐慌、失眠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突出的心理健康問題,為此,心理危機干預和疏導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一個好的心理狀態,對於工作、生活乃至身體情況都會產生積極的正向能量。
北京回龍觀醫院黨委書記、主任醫師楊甫德表示,面對疫情引起的過度心理反應,可以從積極調節情緒、避免過度關注、保持社會聯繫、規律生活作息、學會適當求助這5個方面應對。在積極調節情緒上,要認識到每個人在經歷重大負性事件後都會有一些焦慮、擔心等負性情緒。這些大多都是正常的反應,要接納並允許自己有這些情緒。有意識地穩定自己的狀態,可以做一些深呼吸放鬆、音樂放鬆、冥想等訓練。在避免過度關注上,適度地有節制地關注疫情信息,既不懈怠輕視,也不草木皆兵,這樣有助於心態的穩定。在保持社會聯繫上,可以通過電話、視頻等方式和自己的親人、朋友、同事保持聯繫,接受其他人的支持,而且還要幫助支持其他人,體驗投入感,提升幸福感。在規律生活作息上,保持生活節奏的穩定,按時睡覺和起床,保證一日三餐,可適當閱讀、運動,做一些自己感興趣或者提升愉悅感的事情,要保證一天的時光是充實的。在學會適當求助上,當遇到心理困境時,可以找信任的家人、朋友訴說,或者找到一個隱私的地方,大哭一場,讓自己的情緒得以緩解。必要時可撥打心理援助熱線或尋求心理醫生幫助。
楊甫德提示,春季是精神障礙患者病情容易波動的時期,通常病情波動或複發有以下先兆:如睡眠不好、飲食不規律、生活懶散、發呆發愣、煩躁易怒、說話離譜、情緒低落長時間不能改善等,應引起重視。
上班族複崗前兩周是適應期
北京安定醫院副院長、首都醫科大學臨床心理學系主任李占江表示,一般一種行為堅持兩周就可以形成習慣,宅了那麼久,人們在家裡形成了新的生活或工作模式,復工後,這種模式又要向一種新的模式轉變,這個過程中就會出現各種不適應,比如注意力不集中,效率比較低等,這是一個很正常的反應。只要接納這種感受,不要強行去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堅持兩周,情況就會變,又會適應新的工作模式。
如果是擔心上班過程中有感染風險,就要在實施科學防控措施後,去接受可能面臨的風險,然後堅持正常的工作生活節奏。要知道,除了新冠病毒,我們每天還會面臨著各種各樣的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