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個稅起徵點:“芝麻”與“西瓜”之爭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11-30 14:14:41  


  財政部財科所所長賈康稱,提高起徵點,中低收入者得不到任何實惠。他分析,個稅起徵點調整為3500元後,工薪階層納稅面由28%降到7.7%,收入處於工薪階層塔基、塔腰的都已經被排除在外,不用繳一分錢的稅。再減負的空間並不大。

  有一點幾成共識:只要收入水平不至於免除公眾的生存焦慮,那麼,圍繞個稅起徵點的糾結就不會止歇。在柴米油鹽等必需品仍處於價格敏感的今天,“提點”或“免稅”的主張總能迎合民意,看起來,起碼很像“還富於民”的道理。

  很遺憾,賈康先生的說法看似“不盡人意”,卻是不爭的事實。首先,個稅的意義,不僅僅是收錢,更重在“調節”,譬如我們說得最多的“抽肥補瘦”。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1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總收入為23979元,月均收入大概在2000元左右——將之與3500元的個稅起徵點對比,顯然眼下的個稅起徵點對絕大多數工薪階層已不構成稅負壓力。那麼,在工薪階層的納稅面已經由28%下降到7.7%的背景下,再去上調至萬元,結果必然是“肥”的抽不了、“瘦”的補不到,於公共利益有什麼好處?

  其次,我們對稅改的期待,不能僅僅局限於一個“起徵點”。正如專家所言,未來個稅改革的方向,應當是建立健全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稅制,在調節收入分配上發揮更大作用,使稅負更加公平。“更合理的制度設計,是合併計算家庭所有收入,再考慮人均收入水平的差異,區別對待”,而不僅僅是在提高起徵點上討價還價——換言之,即便一步到位取消了個人薪資所得稅,分配上的失衡、稅制上的沉屙,並不能因此而自動糾偏。

  從這個意義上說,“個稅起徵點提高至1萬元對中低收入者無意義”並不是一個缺乏理據支撐的結論。然而,值得慎思的是:這麼多年過去,為什麼公眾對起徵點如此痴纏有加?專家著眼於稅制全局,而民眾更看重微觀層面。打個比方,專家在構建一個長遠的“西瓜”,而市民則希望通過起徵點的不斷調整來撿拾眼前的“芝麻”。這種錯位,造成了彼此間的雞同鴨講,或者說,這恰恰是民眾在生存痛感與收入壓力之下的條件反射。儘管起徵點上調已經越來越意義寥寥,更像是“鵪鶉嗉裡尋豌豆、鷺鷥腿上劈精肉”,但在收入格局沒有根本改觀與調整的當下,這也是最樸素而真實的民意訴求。

  如何化解這種“芝麻”式的焦慮,如何在個稅改革中理性尋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公約數”,恐怕不能僅僅以常識或理論教化民眾,真正的破題之舉,還在於彌合基尼系數上的痛感、在初次分配中保障勞動者的體面與尊嚴。(時間:11月30日 來源:紅網)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