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尊重慈善的自由也是社會成熟的維度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7-26 09:24:44


  近日,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與哈佛大學簽訂了金額為1500萬美元的“SOHO中國助學金”協議一事,引發網絡熱議。不少人提出疑問,國內致富的地產商為何助學國外而不選擇中國高校。潘石屹稱,這次助學金只幫助在這些學校的中國貧困家庭的同學們,回應再次引發網友追問,“能到國外讀書的有幾個家庭貧困的?”有網友分析,潘石屹可能是“將來為SOHO中國儲備人才。”也有人認為,潘石屹將以捐贈人的身份為他的兒子將來入讀哈佛“買門票”。

  此情此景如同往事的再現,2010年,美國耶魯大學2002屆畢業生張磊向母校捐款888萬8888美元,立即引起中國網友的熱烈討論,他們對於這名高材生的善舉意見分歧,有的對他這麼做感到不滿,有的則認為無可厚非。而2013年出版的《大學潛規則》裡,丹尼爾•戈登披露了這樣一個事實——如果你想進入哈佛、耶魯、普林斯頓、斯坦福、哥倫比亞等光環耀眼的常青藤名校,你必須面對一些在那裡普遍奉行的規則,其中之一就是這些名校並非想像中那樣完美,而往往為了利益而給權貴子女大開後門。

  也正是基於此,才有了質疑潘石屹為兒子將來入讀哈佛“買門票”的質疑。不過,即便有這樣的目的和用意,對於建立助學金的慈善之舉,並無本質上的可否定之處。至於網友質疑的為何不捐給國內而選擇國外,同樣忽略了一些最基本的常識性問題,從而導致在評判時出現了方向性的偏差。早在2010年,BNET市調顯示,國內大學畢業生無人願為其大學母校捐款,近七成網友願意把錢捐給慈善機構和希望小學。對此,有專家認為,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在於中美大學教育不同的模式所致。一方面源於國外名校大多是私立,對於捐款的依賴較大,而國內的多屬公立相對依賴性較低;另一方面則是長期的傳統和文化的原因,再加上管理上的規範性,從而出現了從理念到行為上的巨大差異。

  更重要的原因恐怕在於,相比於國外,國內目前還缺乏一種成熟而理性的慈善理念,過於糾結慈善的目的和地域之狹,由此導致了先入為主的目的懷疑和利己傾向。從美國耶魯大學2002屆畢業生張磊向母校捐款,到陳光標到美國紐約向流浪漢進行捐助,再到潘石屹在哈佛大學設立獎學金,幾乎都受到了“何以要在國外”的質疑。事實上,真慈善本就沒有國別和地域之分,也正是所謂的“大愛無彊”。比如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美國的大慈善家往往把大量的精力和財力投入到非洲等一些落後的國家和地區,他們的行為在國內並沒有受到“為何不先解決國內”的質疑,而往往是極高的贊譽。而在國與國之間,也往往是“一處有難,各方支援”,慈善事業才因之生根發芽。

  若每個人,每個地區和每個國家,都局限於“自我解決”的話,那麼慈善也就成了無源之水。慈善是一種權利,更是一種自由,若是沒有了自我選擇的權利,無疑於慈善事業的底線之失。成熟的社會和慈善生態之下,個體擁有絕對的慈善自由與權利,他可以把錢捐給窮人,也可以獻給富人,可以用於國內,也可以投於國外,可以毫無條件,也可以附帶目的,但只要他的做法幫助了別人,做到了扶危濟困,那麼他的行為就值得肯定。否則,任何目的性質疑都是權利干涉,並最終形成對慈善事業的傷害。

  相比於國內不健全慈善運作體系而言,青澀而粗淺的慈善素養或許才是最大的短板,也是與國外成熟理念最大的差距。尊重慈善的自由也是社會成熟的維度,由此也可以找到努力的方向。當某天類似的事例再次出現,獲得的是支撐與掌聲而非質疑時,慈善事業才會因為理念的轉變而實現質的飛躍。(時間:7月25日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堂吉偉德)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