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加分的末路 底綫的提醒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12-20 01:13:06


  這兩天,教育部連續發布四份有關高考改革的指導意見:調整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辦法,高考取消文理分科;高校招生不只看高考分數,還需要看綜合素質評價;自主招生拖長周期,在統一高考後錄取;高考加分項目和分值大幅調整。

  2014年,全國性和地方性高考加分項目剛剛做了不小的調整和規範,減少高考加分趨勢已經清晰。此次調整,除了照顧弱勢群體的烈士子女和邊疆、山區、牧區、少數民族聚集地區少數民族考生加分,和對歸僑、自主退役士兵或少數立功退役軍人等獎勵性加分之外,所有通過體育或學科知識類競賽、在校表現優異等獲得的五大類加分項目全數取消,這樣的幹脆利落,還是有些出人意料。

  不知有多少家長,會因為這個政策的出台不再每個周末拖著孩子奔波於奧數、編程之類補課班,或是從此不再挖墻鑽隙、弄虛作假,弄一張“國家二級運動員”或參賽得獎證書,然後欣欣然或忿忿然換算高考中加的一分值多少錢?

  坦率地說,雖然沒有了統一加分,大學招生自主權正在逐漸增加,而大學選才的標准,不可能離開以競賽成績或社會活動、任職等為證據的優秀、特長和興趣等標准。最大的改變大約只是,靠各種加分堆成的“高考狀元”就此消失——有人統計說,近6年來各地“高考狀元”中,“加分狀元”就占了四成。

  回顧一下高考加分政策實施的初衷,以及如何“橘逾淮為枳”的過程,或許會讓我們在為高考新政歡呼的同時,存著一分冷靜與警惕,而不是以為“雄雞一唱天下白”,高考的指揮棒一揮,王子和公主們從此就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從1978年開始實行的高考加分政策,原本意在鼓勵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一考定終身的高考制度天然存在的惟“智”惟“分”傾向。為三好學生和優秀學生幹部加分,鼓勵學生們關心集體、參加社會活動,表彰“好人好事”;為體育和藝術特長生加分,能為競技性體育項目和群衆性藝術活動培養後備人才;為奧賽、科技競技類學生加分,在一定程度上是為那些具有科學天分的偏才怪才打開了一條進入心儀高校的綠色通道。

  然而,良好的出發點並未導向美好的結局。高考加分政策不僅在一些地方成為權力階層以權謀私的堂皇工具,更因為將高考當成一種“GDP指標”的扭曲政績觀,而異化成為某些地方大面積作假以抬升競爭力的手段,越過了公平公正的底綫。好經念歪,蟻穴潰壩,最終的結果,是整個制度失去公信,只好全數廢棄。

  隨著教育部系列“意見”的公布,新一輪高考改革藍圖已清晰繪就。這一飽受關注、牽動千家萬戶神經的“深水區”改革的成敗關鍵,其實不在理念或政策,甚至也不在於教育自身,而在於社會的法治與道德倫理水準,端看各地的具體制度設計是否嚴密、操作能否守得住底綫。若無透明操作與嚴格監管,新規一樣可能會走老路,賠上的,不僅是百姓對於中國教育的莫大期望,甚至還有對於改革的信心。(來源:京華時報 作者:薑泓冰)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