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大連警方和網友間的溝通之橋,該怎麼造?
http://www.CRNTT.com   2019-06-27 20:27:18


  “女子半夜遭毆打”案件犯罪嫌疑人已經落網,但汹湧的輿情仍未平息。在施暴者的動機已被警方披露後,各類猜測仍然在社交媒體上不斷出現。比如,受害者的身份究竟為何?她為何要在深夜獨自行走在街道上?

  這些疑問越積越多,一時之間,摻雜著惡意的謠言四起。這樣一來,受害者有可能無端受到網絡暴力的二次傷害。另一方面,正在進行調查工作的大連警方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受害者的信息為何還未得到公布?一來,受害者的個人隱私應該得到保護,何況,受害者也未必願意因為此事受到公衆的關注。二來,案件還在調查之中。既然此事還未塵埃落定,真相大白也就需要等一等。大連警方在工作中的難處和苦衷,是不難理解的。

  別忘了,在關注到此事後,大連警方立即連夜開展工作,全力開展案件偵破工作。犯罪嫌疑人的迅速落網也證明,大連警方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值得點贊。

  然而,翻滾著的輿情讓大連警方肩頭上的壓力得不到釋放。這一略顯被動的局面,恐怕還要從大連警方的那份通報說起。根據警方的說法,被害人吳某“臉部軟組織挫傷”,但在網絡上流傳的視頻卻給網友留下了截然不同的印象。目睹一系列暴力畫面後的直觀感受和冷靜的文字描述,不在一個頻道上,這反而激起了公衆的更多疑問。

  其實,“法醫秦明”今天已經在微博發文科普:人的個體差異巨大,受傷過程和損傷結果沒有必然聯系。而且,警方也沒有隱瞞傷情的必要。

  問題在於,對於受害者傷情這一客觀事實,不同的描述方式可能會帶來完全不同的傳播效果。或許,這正是大連警方在發布通報時未曾想到的。

  在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和擴散模式早已變了天。單向度的灌輸和告知已不再有效,取而代之的是活躍的互動和反饋。不懂回應的藝術,只知閉門造車、悶頭幹活,反而有可能換來公衆的誤解。這也意味著,今天的公共部門在發布任何信息時,理應在“時、度、效”三方面多費思量。

  相信,“女子半夜遭毆打”案的真相大白,已經離我們不遠了。而在破案之外,大連警方也收獲了寶貴的經驗。說什麼、怎麼說,這不是無關緊要的表達方式,而是建立在公共部門和人民群衆之間的一座橋梁。這座橋梁越堅固,雙方的交流和溝通自然也就越順暢。(來源:澎湃新聞 澎湃評論員:李勤餘)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