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沉重的宮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8-22 13:37:12  


 
  真是屋漏偏逢連陰雨。“失竊門”、“錯字門”、“會所門”還未平息,接著“哥窑門”、“瞞報門”、“拍賣門”、“屏風門”、“封口門”,這些門讓故宮有些應接不暇了。從“哥窑門”,爆料網友就稱是來自故宮內部人士的消息。而隨後的四起文物受損與“封口費”事件,再到清代屏風浸水事件,這些也都是來自內部人士的消息,看來故宮在管理和文物保護工作上確實存在諸多漏洞。就說7月4日損壞文物,直到7月31日對外承認,而且還是面對網絡風傳不得已的承認,這中間已經過去了26天。故宮甚至連上級主管部門也要隱瞞。按照國家文物保護法和國家文物局突發事件應急工作管理辦法的相關規定,突發事件應當在兩小時內上報行政主管部門。可文化部和北京市文物局直到7月31日也沒有收到相關的報告。對於館藏文物,故宮僅僅是保管者。假如發生文物損毀或其他突發事件,故宮都應該在第一時間向社會公開、向主管部門報告。但故宮為什麼敢秘而不宣呢?故宮的解釋是,事故原因複雜,查清後才能上報。正是故宮這種欲說還休的遮遮掩掩,才更讓公眾認為所有的這些“門”都並非空穴來風。就像是身體上的膿瘡,必要時就要下決心去掉它,可能會有一時之痛,但總比到膿瘡傷及身體更深部位甚至生命要好得多。故宮為什麼不能給公眾一個明確的解釋呢?為什麼不能正視自己管理上的漏洞,承認自身的錯誤呢?一味的推脫、遮掩只會讓漏洞越來越大,只到最後無法收拾。

  故宮不是私產,而是全民的文化遺產。所以有關部門應該盡快介入,積極行動,開展獨立、權威的調查,而故宮更有責任、有義務第一時間報告事情的真相,以開放的姿態,通過網絡、微博發布信息,給公眾、給社會一個負責任的交代。否則,不知還會有多少扇門被一一撞開。(時間:8月21日 來源:現代物流報)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