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它們倆根本不在同一個軌道上。‘天宮一號’需要降低軌道,而‘神州八號’發射之後需要不斷提高軌道,提高到正好和‘天宮一號’軌道高度一致。這時候兩個飛行器距離幾百米到一兩公里,然後一點點仔細調整位置。‘神州八號’的對接系統是一個激光雷達,會向‘天宮一號’發射激光束,如果正好打到‘天宮一號’的激光反射器上,反射回來的信號就會很強,二者沿著激光束指示的方向一點點靠近。等到距離很近,比如幾米的時候,飛行器的相對速度會降到每秒幾厘米,然後兩個飛行器剛好卡在一起。”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焦維新告訴本刊記者。
“通俗一點說,就是‘天宮一號’以每秒8公里的速度飛行,‘神州八號’追上去,兩者連接在一起,不僅要嚴絲合縫,還要把液、電、氣通上。這就好比上面放了一根針,底下一根線,差了幾百公里,最後要拿那個線去穿過那個針眼兒,非常困難。對接成功後,二者將以組合體的方式在太空飛行,由‘天宮一號’對組合體進行控制。實驗結束後,‘神州八號’將返回地面,‘天宮一號’繼續在太空服役,等待‘神九’和‘神十’飛船前來對接。只有三次都對接成功,中國的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戰略目標才全部達到。”
1992年,中國就正式確立了了載人航天工程分三步走。第一步,發射兩艘無人飛船和一艘載人飛船,開展空間應用實驗。第二步,在第一艘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後,突破載人飛船和空間飛行器(如軌道艙)的交會對接技術,並利用載人飛船技術改裝、發射一個8噸級的空間實驗室,解決有一定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第三步,建造載人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交會對接技術和載人天地往返、出艙活動並稱載人航天領域的三大基本技術。此前,只有美、俄兩國掌握了交會對接技術。“歐洲自動轉移飛行器實際上是大型的貨運飛船,採用俄羅斯的交會對接機構;日本無人飛船H-2轉移飛行器的對接機構由美國提供,它不能稱為真正意義上的交會對接,是在接近國際空間站時,被加拿大提供的機械臂捕獲,慢慢對接上的。”《國際太空》雜誌副主編龐之浩告訴本刊記者。
據龐之浩介紹,之前發生的300多次對接中,失敗的一共有10多次。其中小故障比如“和平號”空間站的第一次對接。“和平號”空間站有5個對接口,第一次對接是1987年4月,“量子一號”艙攜帶了一套天文物理儀器上天。當時的天文學家被一顆最近的400年的超新星爆發弄得眼花,“量子一號”攜帶的天文望遠鏡可以研究恒星爆炸產生的X射線,這些射線無法穿透大氣層。但是“量子一號”到達後不能緊密對接,“和平號”上的宇航員進行了太空行走,清除了一個卡住了的垃圾袋,使“量子一號”牢固對接,才得以研究罕見的天文事件。
最大的一次對接故障發生在1997年,俄羅斯“進步號”M37貨運飛船與“和平號”空間站相撞,相當於地面的汽車追尾,把“和平號”的“光譜艙”給撞壞了。因為“進步號”飛船是無人駕駛的,當時失控了,而且使用了一種新的交會測量系統,這個測量系統性能不是很穩定。飛船失控以後,該減速的時候沒有減速,結果撞在了一起。後來通過宇航員出艙活動,對“光譜艙”進行了修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