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6月,俄羅斯航天署前署長阿納托利•佩爾米諾夫說,俄羅斯已經聯繫了中國航天官員,看是否有可能使用“神舟”飛船來作為俄羅斯太空計劃的後援,充當“計程車”的角色,接送船員往返於空間站。之前,歐洲空間局局長讓•雅克•丹東在接受採訪時也曾說,如果其他空間站的合作夥伴也同意,他也將張開雙臂迎接與中國的合作。他說:“我真的很願意支持國際空間站計劃的合作夥伴擴展到中國和韓國,但是顯然,這不是任何一方能夠單獨決定的,必須由全體合夥人決定。”
顯然,俄羅斯和歐空局並不能決定這一點。很快,針對邀請事宜,美國航空航天局發言人約翰•耶姆布里克(JohnYembrick)就稱,儘管美國航空航天局總是在尋找新的合作夥伴關係,但是該機構和它的空間站合作夥伴還是沒有邀請中國參加1000億美元的國際空間站計劃。
“美國一直對中國抱有排斥的態度。”焦維新告訴本刊記者。去年10月,美國航空航天局局長查爾斯•博爾登訪問中國,啟動中美就載人航天技術進行國際合作的會談,但是“雷聲大雨點小,最後也成了禮節性訪問”。美國和亞洲其他幾個國家合作密切,包括日本和印度。2008年,印度發射了它的首顆探月衛星“月船一號”,上面搭載了11個探測儀器,其中有6個是美國和歐空局提供的。這顆衛星於2009年9月發現月球有水,“這是一個重大發現,但是由美國提供的月球礦物分析儀器發現的。目前美國不肯和中國合作,主要是從政治上考慮”。
而此時,中國自己的空間站計劃正逐步成型,已經掌握了載人飛行以及太空行走技術,很快將會突破交會對接技術。“我們的運載火箭技術已經成熟,飛船技術也在走向成熟。美國航空航天局的官員會看到這樣一個事實,從他們的發言中還是能看到他們對中國的態度在逐漸發生變化。”美國航空航天局專家詹姆斯•奧伯格(JamesOberg)說,中國載人航天的飛速發展,不僅證明中國高科技水平日趨提高,也將使其獲得與國際空間站完全合作的機會。
而合作原因更可能是因為美國面臨的問題。今年7月,美國的航天飛機宣告退役,新的飛船尚未問世。在這個青黃不接的時候,美國只好依靠俄羅斯的“聯盟號”飛船運送宇航員往返國際空間站。這對俄羅斯來說是一個要價的好時機,最初每人每趟航程價格為2630萬美元,經過幾次漲價漲到6300萬美元。為此,美國曾威脅俄羅斯,如果漲價太狠就有可能和中國合作。
中國的地位於是變得越來越微妙。2010年9月,俄羅斯航天署前署長阿納托利•佩爾米諾夫在捷克布拉格舉行的國際宇航聯大會上被新聞媒體提問時表示:“我並不反對中國加入國際空間站計劃,並成為其中的一員。但是鑒於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以及他們在空間探索領域的遠大抱負,我認為中國可能不會加入國際空間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