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住房調查不應忽視“中國特色”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5-17 15:15:40  


  《中國家庭金融調查報告》發布的85.39%的自有住房擁有率,超過世界水平已不是一點半點,足以讓有些人陶醉在“趕超英美”的幸福中了。可是既然數據如此風光,為什麼政府還要重拳調控房價?甚至稍一鬆手,就會冒出幾個“小陽春”呢?

  數據的采樣過程決定了其是否真實可信,是否具有參考意義。打個比方,如果對擁有北京戶口的人進行抽樣調查,那麼住房擁有率可能就比較高,如果對流動人口抽樣調查,則會低一些。這一點,在商品房小區和城中村的調查恐怕會體現得非常明顯。在二三線城市更是如此,有戶口的往往有房子,沒戶口的流動人口則租房率要高一些。如果對不同年齡段進行分類調查,恐怕結果會差異更大,40歲以上的人群中,自有住房擁有率會明顯高於40歲以下的中青年群體。因為當年的房子還有單位分配一說,商品房的價格也遠不如今天這般令人咋舌。若以十年前的住房擁有難度與今天相比,更是天壤之別。

  房子對於中國人的概念和意義,恐怕是老外們很難理解的。在中國,房子是頭等大事,直接與戶口相關,而戶口又與教育、醫療、就業和社會保障等多方面福利待遇密切聯繫,甚至沒房子找老婆都難。正因如此,面對日益飛漲的房價,想到“今年不買就永遠買不起”的尷尬,多少年輕夫妻在雙方父母的支持下,傾兩代人、三個家庭的財富繳納首付,只為一個看起來有些指望的明天。既然現實如此“不理性”,他們當然也只能選擇“不理性”,因為理性的人住在自己的房子裡指手畫腳時,看起來並不那麼善意。

  與“中國特色”的房子不同,外國人眼中的房子卻沒有承載如此多的含義,所以他們很理性。首先,很少有國家的房價會像中國一樣飛漲,所以口袋裡不從容時,不妨等等看,也許還能等來次貸危機這樣讓房價驟降的“好事”;其次,國外很多子女是經濟獨立的,買房的錢只能靠自己打拼積攢,即使沒房,丈母娘也不會橫刀奪愛;再次,國外有大量的公租房和廉租房,只要你不太挑剔地段,租金也許沒那麼要命;最後,國外有房產稅,買了房並不意味著坐等升值,每年不菲的稅收就足夠讓人喝一壺。正因如此,不買房的外國人也許活得並不窘迫,而買了房的中國人也許活得並不愜意,趕上房價意外回落,甚至連砸了售樓處的心思都有。

  意義不同,代價不同,所以單純比較住房擁有率的意義十分有限。否則你無法解釋即使房價如此高企,卻還有按捺不住的剛性需求呼之欲出。再想到我們只有70年的產權,熱心於住房擁有率豈不是更大的笑話?(時間:5月16日 來源:華聲在線)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