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強制“平墳”有違行政強制法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11-25 09:44:02  


周口平墳現場
  據人民網報道,今年河南周口市開展了大規模的平墳複耕和殯葬改革,稱已“平遷200多萬墳墓,複種耕地近3萬畝”。當地政府在官網上宣稱:“對還沒有平、遷的墳頭,堅決平、遷到位,不留死角”、“要一戰到底”。

  周口的“平墳”之舉,引發社會各界強烈反響,許多學者以“破壞中國文化、傷害民眾情感”等理由加以激烈反對。的確,國人傳統上重視“生養死葬”、“生榮死哀”,對親人廬墓十分重視,祖墳象徵著家族、血緣的紐帶,是分量極重的東西,輕易動不得。對地方政府來說,尊重這樣的文化傳統,即是對民眾權益的尊重。

  當然,不能“輕動”並不意味著完全不能動,中國地雖廣,人均耕地、居地卻都有限。殯葬習俗要隨著時間和人們觀念的變化,而有所“遷移”。“平墳”也未必絕對不可,關鍵是怎麼“平”。

  據報道,當地政府推出了些免費火化、農村公墓建設等惠民政策,但問題在於配套還未達預期標準,基層政府已然急於求成,對普通百姓祖墳強制平毀。移風易俗,本是為造福今天和明天的人們,是與時俱進,擁抱文明,但周口等地的“強制平墳”,簡直可稱是“擁抱野蠻”了——就算真的需要遷墳、平墳,又豈是這麼個遷法、平法?

  河南是古文化薈萃之地,歷代興建都城都要“平墳”,最著名的是後周世宗柴榮興建東京汴梁(開封)時的“顯德平墳”。當時有人提出,興建都城,規劃城市用地,導致大量墳塋遷移、改葬,許多人會不理解甚至抱怨,柴榮說“近廣京城,於存歿動擾誠多,怨謗之語,朕自當之,他日終為人利”。

  從這段話可知,雖則是“平”,甚至有點“強”,但作為“拆遷總負責”的柴榮首先沒有回避自己的責任(朕自當之),其次坦誠遷移改葬的副作用“動擾誠多”,第三強調此事從長遠看對民生、百姓的利益所在(此後北宋汴梁的繁華即由此開始)。除此之外,他本人戎馬倥偬,生活簡樸,並未從“平墳”中謀求私利,且在建設規劃中循序漸進,“不急事功”,愛惜民力,最終獲得民眾理解。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