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聞操作中,出於對當事人或未成年人隱私保護的考量,一般會給照片或人物頭像打碼,也就是加上一層馬賽克,對個人肖像信息進行模糊化處理。這是一個新聞實務中基本的倫理、法理方面的技術規範。在網絡化的信息社會,個人信息保護,確實應該盡早納入制度化軌道。就在前幾天,還有雜誌在封面專題提出“誰把我們‘全裸’”的叩問?為隱私加密,給個人信息打碼,理應是社會共識。
可是,就和“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一樣”,信息保護方面,竟然也是“一部分人先保護起來”了:廣西興安縣國土局網站領導公示信息一欄,局長沒有相片,數名副局長和其他公示成員的相片面部都被蒙了一層“馬賽克”。
所謂政府網站的領導公示欄,公示的目的,一是為了密切領導和公眾之間的聯繫;再者,也是公職部門執政執法自信的表現。公示領導照片和聯繫方式,就是為了方便外界監督。如果民眾發現了相關領導失責瀆職,就可以據實監督舉報了。
可是,興安縣國土局網站上,大領導竟然照片都不上網,小領導的照片全部馬賽克處理。這樣的公示,等於“沒示”。在外界看來,這完全是逃避畏懼監督,心虛膽怯的表現。可是,人家也有自己的“不得已”之處:據說該局數名領導此前都接到過敲詐信。而信的內容,其實又是那種“拼接艶照”式老套路。一張PS痕跡頗為明顯的拼接假照,然後附一封言辭含糊的敲詐信。
這樣的“全面撒網,重點捕魚”的群發式敲詐信,就跟電子郵箱裡每天收到的成百上千的垃圾郵件一樣。都是些毫無信息含量、毫無甄別度的“主題”,只有哪位實在無聊的人才會點開看一眼,然後删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