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欲知後事如何?抱歉沒有下文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1-23 11:17:57  


 
  同樣是“表叔”,陝西楊達才很快被查處,而有些地方卻巋然不動;同樣是校園慘案,福建南平、山東濰坊等地能迅速處置,及時向外界發布調查進展,而河南光山卻封鎖消息,官員集體失聲;同樣是洩露,杭州苯酚洩漏事故發生後,政府相關部門通過各種渠道知曉公眾,提醒事態進展情況,而山西長治則長時間瞞報,釀成波及三省的污染事件……

  個別地方突發事件應對“重事中處置、輕事後反思”,往往不計成本、不惜代價,動用公共資源進行應急處置;在事件善後階段,隨著社會關注度下降,“冷處理”成為一些部門的首選。

  危機面前,如何處置,考驗的是人民群眾在執政黨幹部心中分量有多重。“無視民意、封鎖消息、封閉運作,是危機發生後對公眾的‘二次傷害’。”海南大學校長李建保說。

  中央出台改進作風的八項規定,提出要切實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要求幹部多到困難和矛盾集中、群眾意見多的地方去。

  “如何帶著感情與群眾打交道,是很多部門工作人員應該補上的一課。”海南省公共關係協會副會長代紅說,是迅速站出來與公眾坦誠溝通,還是在輿論質疑聲中被迫道歉,說些“高度重視、親自處理、情緒穩定”之類的官話、套話,反映了幹部的群眾觀念。

解決之道:讓敷衍塞責者付出代價

  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馬懷德認為,對熱點事件的調查,無論進展到什麼程度、結果如何,都應該通過官方微博、官方網站等渠道向社會發布。不及時查處和回應民眾質疑,就是“欠公眾一個回覆”,不利於社會監督,也不符合“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的原則。

  “後續調查結果難以出爐,關鍵是問責處理機制未發揮作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任建明說,相關部門的調查沒有進入問責程序,或以道歉代替問責,或一般性調查草草了事,調查結果難以服眾。

  因此,一些專家認為,建立由第三方參與的調查機制十分必要。“客觀公正、公開透明的調查機制,避免自說自話,自查自糾。”鐘開斌認為,事件調查組應吸納媒體、人大代表、死傷者家屬等多方參與。

  對久拖未決的事件處理要加大問責追究。中央編譯局世界發展戰略研究部主任何增科認為,熱點事件責任追究的溝通協調機制仍須完善。“對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事件,建議多部門啟動專門程序‘全程緊盯’,只有對敷衍塞責的相關人員行政問責,才能起到懲戒警示作用。”(時間:1月21日 來源:廣州日報)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