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應對禽流感要織好民生保護網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4-14 15:27:48  


  “死豬漂江”陰影未散,“禽去籠空”愁雲又罩。據報道,自上海等地出現禽流感疫情以來,家禽相關的養殖、銷售受到劇烈衝擊,交易銳減、價格跳水,給養殖戶與批發商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以至於有人嘆息“養殖就和賭博一樣”“家有萬貫,帶毛的不算”。在養殖業局地遭遇的“冰點”面前,公共權力應當傳遞出怎樣的“熱度”?

  無論就地撲殺,還是暫停交易,針對疫情的“雷霆行動”,都體現出“舍小眾、為大眾”的公共利益優先原則。面對公共安全的潛在威脅,任何公民均需配合政府的集體行動。也正因此,對於沒有過錯、平白受損的當事人,公共財政亦應發揮“風險均攤”的職責,給予其必要的合理補償。

  從補償的合理性,躍升到補償的有效性,關鍵在制度。我們看到,本次禽流感防控中受到影響的滬上家禽養殖場、批發商,已經拿到了相應的補償,比如每只草雞補償30元,每只二黃雞25元,大體上達到了成本價標準。這是2005年《重大動物疫情應急條例》出台後,財政合理補償制度的日漸成熟。

  但是,相比禽類“存貨”的損失,市場主體更畏懼的是市場交易的劇烈波動。比如,有的合作社火雞交易量銳減一半,一些家禽餐飲的消費量也驟降八成。尤為嚴重的是,疫情對消費者信心與養殖戶的補欄積極性的持續衝擊,更是雪上加霜,更會讓市場陷入惡性循環之中。曾經的“蒜你狠”“姜你軍”“糖高宗”,不都在價格劇烈波動的過山車上,戲弄過生產商、坑害了消費者嗎?

  所以說,走出“穀賤傷農、價貴傷民”的大起大落,較之直接的貨幣補償,間接的政策補償是更為治本的策略。市場失靈處,就是政府作為時。借取穩定豬肉價格的經驗,建立起禽肉儲備制度,以及通過補貼擴展農業保險的範圍,長遠思之,將對行業生產力的保護輸送“四兩撥千斤”的巨大正能量。這些制度性的常態救濟,不應視為簡單的行政干預,畢竟,更好地扶植市場主體,才有更規範、更有效率的市場秩序。

  風險社會中,民生、民心與有效的救濟制度往往同向而動。有公共衛生的防火牆,才不會恐慌禽流感,有合理的補償制度,才不會憂慮“全城殺雞”,有抵禦意外的制度細化,才不會在風險面前人人自危。因此,一兩只雞鴨的貴賤,不只是貨幣符號的邏輯演繹,還關乎民生的福祉,以及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執著信念。呵護民生的“制度安全網”越織越密集,承載“中國夢”的自信道路才能越走越踏實。(時間:4月12日 來源:京華時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