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追問毒生姜:內銷食品低標準為害到幾時?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5-08 11:22:04  


  山東濰坊是聞名遐邇的世界風箏之都,不過濰坊最近有一樣東西的風頭蓋過了風箏,這就是毒生姜。

  這兩天,各種媒體都報道了山東濰坊一些姜農濫用神農丹的情況。專家介紹說,神農丹的主要成分是名為涕滅威的劇毒農藥,50毫克就可致一個50公斤重的人死亡;涕滅威很容易被植物吸收,用在生姜中,會造成農藥殘留超標,並污染地下水。 

  神農丹有如此劇毒,它的包裝上都印有“嚴禁用於蔬菜、瓜果”的大字,背面有骷髏標誌和紅色“劇毒”字樣。姜農的文化再低,也還是看得懂這些文字和圖案,因此,他們自己就不敢吃施用過神農丹的生姜,但為了防止蟲害,他們還是要給生姜“放毒”。 

  於是有網友跟帖說:誰要是還用“老實”“忠厚”“善良”等褒獎之詞來稱頌農民,估計是腦子進水了…… 

  把有毒生姜賣給別人吃,這樣的姜農顯然擔當不起“老實”“忠厚”“善良”的評價。但人是環境的產物,當許多人都在幹損人利己的事時,再憨厚的農民也會改變其原有的秉性,何況直到曝光之前,他們的毒生姜買賣並沒有出現什麼障礙——一位自稱做加工出口姜生意的老板說,每次檢測都是自己送樣品,只要找幾斤合格的姜去檢驗,就可以拿到合格的檢測報告,而內銷姜一年抽查不了幾次。

  在這裡,“內銷姜”是關鍵詞。據悉,濰坊當地出產的生姜分出口姜和內銷姜兩種。因為外商對農藥殘留檢測非常嚴格,所以出口姜都不使用高毒農藥。同屬於濰坊市管轄的安丘市生姜種植面積有15萬畝左右,其中大多數供出口,就受到嚴格的管理,每個鎮和街道,每個社區,每個村都設有農藥監管員和信息員,對農藥的經營和使用實現無縫隙監管。 

  同樣是生姜,外銷與內銷的監管力度完全不同,含不含毒也完全不同。因為他們知道,賣到國外的生姜如果有毒,就逃不過他們檢測的火眼金睛,他們就本分經營;可是賣給國內的生姜容易蒙混過關,他們就沒有必要作繭自縛了。 

  這樣的雙重標準幾乎無處不在。在乳品行業,就有這樣一個潛規則:為了降低成本,針對不同市場,採取了不同的質量標準,對多數廠家來說,他們會選擇能達到利潤最大化的下限標準。

  據報道,我國食品安全標準採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的比例僅為23%,我國允許的“農殘”量要高出美國數倍。多年來,我國食品出口合格率均保持在99.8%以上,而內銷食品合格率卻只有90%左右。而中國乳品標準,則被業內人士稱為“全球最差標準”。 

  支撐內銷食品低標準的理論是“國情論”。2011年,內蒙古奶業協會常務理事金海就認為,如果中國的檢測標準明天就向國外看齊,那麼80%的牛奶就得倒掉,奶農則要破產,我國的大多數消費者也就喝不到牛奶了。 

  “國情論”幾乎是所有大小問題的遮羞布。當他們需要自我標榜時,就宣稱自己是世界上最優秀的;當出現問題,人們要求他們向世界高標準看齊時,他們又強調自己不那麼優秀了。這樣理論上的自信與實際上的不自信,使我們質量檢查的度量衡千差萬別,給坑蒙拐騙貪贓枉法者以可乘之機,連本來老實憨厚的農民都忍不住趁機撈一把。 

  連續不斷地出現食品安全問題,一定有機制上的原因。近日,“兩高”出台了《關於辦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試圖從法制上加重處罰食品生產和銷售中的違法者,但我們知道,立法與執法、守法之間常常出現鴻溝,如果沒有整體機制的配合,光靠一個“解釋”,無法根本解決食品的質量安全問題。不修復“操作系統”,我們仍然會在每天晚上摸著自己的心跳慶幸地說:“哦,今天我又是一個幸存者!”(時間:5月7日 來源:羊城晚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