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馮勇軍送“不作為”錦旗,然後就被扣上非法游行示威的帽子,在民衆的眼中,這就是當地政府赤裸裸的“以牙還牙”行為。
按照當地政府的說法,馮勇軍等人是游行示威的行為,事先未申請,違反相關法律規定。不可否認,這種解釋也說得過去,不過,馮勇軍等人的行為并未損害他人和公共利益,看做是一次上訪也未嘗不可。集體上訪的事件已屢見不鮮,被刑事拘留的有幾人?況且,被拘留的9人中,其他8人已被釋放,為何享受特別“待遇”的唯有送錦旗的馮勇軍?另外,剛拿到錦旗就被拘留,這樣的節點怎能不讓生疑?
因此,在筆者看來,當地政府想要給馮勇軍一點顔色看看的成分更多一些。
當地政府之所以如此“氣急敗壞”,在於“不作為”錦旗讓他們顔面掃地,這才想出拘留的法子,讓馮勇軍老實一點。
然而,當地政府可曾想過“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雖然“不作為”的錦旗會讓他們臉上無光,但是當群衆以這種送“特殊禮物”的方式來表達自己不滿的時候,難道他們就沒有想一下為什麼群衆會出此下策?難道他們就不能反思一下自己的工作存在什麼問題?拒絕“不作為”錦旗真的就能解決問題嗎?
馮勇軍的表達方式雖有些過激,但也是希望能够通過這種另類的方式,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從而解決問題。群衆走上迫不得已的道路,這也折射了當地政府工作上的失敗。
作為政府部門,不能只聽順耳的的話,也要學會聽逆耳的話,能够看到“不作為”錦旗背後的不滿意,通過這個錦旗讀懂民意的期盼,而不是一看到“打臉”的錦旗就關上大門,甚至是采取刑事拘留的方式把“難聽的善言”拒之門外。
聽到難聽的話就躲起來,不僅於事無補,反而會讓面子所剩無幾。只有懂得收下“不作為”錦旗,彌補工作的不足,才能既有裡子又有面子。(來源:李帆 作者:濰坊晚報 本文略有删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