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掩耳盜鈴”的秘密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11-28 13:03:27


 
  這樣的新聞,在輿論場上成了笑柄。這顯然是不折不扣的“掩耳盜鈴”,但現今這類涉及公共利益、公共安全的“掩耳盜鈴”行為,卻不只是一個笑話或一樁醜聞。它折射出的更是一種彌漫在社會許多方面的對於監管的抗拒,而抗拒監管背後便是抗拒責任、抗拒規則,再深挖下去,往往就有不堪示人的利益和目的。

  而對監管者來說,這種來自被監管方的抗拒,亦提出了更新的考驗難題——你能甄別這些“掩耳盜鈴”的技法麼?甄別後你又能以更嚴手段、更硬措施予以規制麼?就先前在環保領域和許多其他領域的情況看,針對這類弄虛作假、掩耳盜鈴的風氣,輿論譴責固然充分,但實質性的幹預仍嫌不足。或者說,今天大多數人都意識到對類似行為需要用法治方式“更嚴追懲、以儆效尤”,但法治的手段完備與否、已有手段又能使用多少,卻始終未能打消公衆心頭的問號。

  此番北京淡水魚事件,又透出一條新信息:商販們“掩耳盜鈴”,是因為有人“通風報信”,走漏了風聲。也就是說,這類試圖蒙蔽公衆的事端,很可能不獨是被監督者這一方面“不講規矩”,“監督者”一方也可能有某種責任,甚至在這個食品生產、銷售、監管的看得見的閉環底下,還有存在一條隱秘而關乎利益的暗綫的可能。盡管這種揣測很可能也是“杞人憂天”,甚至“小人之見”,但依據目前的事實畢竟不能予以排除;而恰恰是其不能排除,這種涉及更深層面的信任危機,或許比“水污染”之類的謠言更令公衆焦慮。

  要打消公衆焦慮,別無他法——公開、徹查、嚴懲、嚴肅問責。對任何涉及公共利益和公共關切的爭議,不外乎都是這樣的路徑。只有這樣,“掩耳盜鈴”者才不至於真的把“鈴”偷走,凝聚社會共識和信心的紐帶,才不會輕易崩裂。(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本報首席評論員朱瑉迕)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