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通知書夾銀行卡福利還是貓膩?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8-02 14:21:13


  開學在即,不少大學新生收到了錄取通知書,而隨同錄取通知書一同郵寄來的還有銀行卡。有的學生和家長覺得雖然方便繳學費,但這種做法是否也有侵犯個人隱私、強制消費之嫌。

批評 不該有的“開學第一課”

  這樣的“捆綁搭賣”是積年頑疾,工信部早在2011年就規定不能在錄取通知書中夾寄銀行卡和電話卡等,但這些高校至今仍我行我素。在商言商,利潤當家,商家不會白白“服務學生”,其中算計不言自明。“錢”字當頭,大學也不會白幫商家吆喝。以電話卡為例,高校會在新生入學前幾個月就要求運營商報出方案,并選擇報價高的商家。運營商要掏出高額“贊助費”,才能被允許“綁定”學生。電話卡如此,銀行卡亦然。有的高校,去年用某家銀行卡,今年又改成了另一家,取棄全憑銀行與高校的“討價還價”。

  因為學校借畢業之際亂收費,把宰學生當成“最後一課”而屢受詬病,現在錄取通知書“綁定”銀行卡、電話卡,則是將斂財牟利變作“開學第一課”。學生將自己讀書的地方稱為“母校”,民間有俗話說:自家的孩子自家疼,然而“母校”將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嗎?“母校不母”,學生恰是在劫難逃。不僅如此,法律明確禁止將公民個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給他人,由此可見,高校變相“售賣”新生個人信息,豈止是“母校不母”,更是違法行為。 奚旭初

擔憂 對學生無異於一種坑害

  顯然,銀行不等學生入校,就已經和校方聯手,明知有侵犯個人隱私、強制消費之嫌,仍“先下手為強”,把一塊“肥肉”搶到手再說。事實上,如此推銷銀行卡,早已見慣不怪,也導致校園卡濫發成風,曾有報道,某銀行內部規定每人每月要完成10張校園信用卡的指標,某銀行竟然向學生推出6張卡的套餐。

  只要透支額度與本人還款能力相符,向大學生發行信用卡當然并非不可。然而,如此爭奪“市場份額”,必然要降低門檻,曾有報道,部分發卡行未能按照相關制度對學生卡申請人還款能力進行嚴格的授信審核,且未根據申請人資信情況設立有效擔保,一些發卡行甚至在《學生信用卡領用合約》中删去“收入情況說明”一欄,完全忽略對學生卡申請人還款能力的審核。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