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吃“湘菜”還是吃“標准”?
http://www.CRNTT.com   2017-10-21 23:27:07


  現在,從重慶小面、揚州炒面、西安肉夾饃,到各式月餅,有關方面熱衷於這樣的“標准化”,但無不引來爭議,實際上,幾年前國家標准委和國家質檢總局聯合發布的“饅頭國標”中,“饅頭必須是圓形或橢圓形”,就成為笑談,但卻不料依然不甘寂寞,《湘菜系列地方標准》似乎還更科學更嚴謹。

  比如“標准”有數字化的要求,而且嚴格得近乎苛刻。在祖庵豆腐原料配方表上,便要求主料豆腐的數量為20片,而烤乳豬則要求主料為活乳豬重5000克。而在淨菜加工環節,如切菜大小,標准的衡量方式也細致到了毫米級。黃牛肉必須“斜切或橫切成5厘米X2.5厘米X0.2厘米片狀或長6厘米的中粗絲”。

  如此精確,令人愕然,炒菜不是精密儀器,而口感也精確不到多一克或者少一克。烹飪長期來靠師傅的口授相傳,諸如“少許”這樣的模糊字眼,正是經驗所在,也因此成為絕技絕活,自成一派。比如同是湘菜,其實也流派紛呈,分為大衆湘菜、經典湘菜、地方湘菜和小吃湘菜4大類,當然也口感各異。無疑,“數字化”不僅將束縛住制作師傅的經驗和智慧,還有可能窒息湘菜的生存和發展。

  如此“統一標准”的理由,無非是“麥當勞的薯條全世界都是一個味。”“要連鎖就得先實現工業化、標准化。”然而,比如湘菜之豐富,遠非洋快餐可比,其制作也要複雜得多,制作中的“模糊化”,正是生存之本,也因此發展成傳統特色,實際上,“模糊化”并不是排斥精確的標准,而是同時要求靈活的掌握,其恰到好處的火候,絕對不是“數字化”所做得出來的。

  中國菜是中國烹飪、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但現在許多菜系的傳承和發展,乃至走向世界,傳統技藝的後繼乏人,確實成為主要問題,但“標准化”并不可能一勞永逸。所謂推動湘菜標准化,并非就可以解決“湘品出湘”這一難題。烹飪首先是一門手藝,傳承人的技藝,遠非幾個數字所能歸納。“數字化”做出來的菜,正如消費者所說,“標准有了,特色丟了”。也因此,與其弄幾個規範的數字來“傳承”,不如把精力用於傳承人的師徒相傳。(來源:燕趙都市報 作者:錢夙偉 本文略有删節)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