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基層醫療機構和群衆反映,時下部分呵護群衆健康的廉價常用藥短缺,有的臨床常用藥一藥難求,價格飛漲,甚至漲了50多倍。
其實,廉價常用藥短缺現象,早不是什麼“新聞”了。2011年,心臟手術用藥“魚精蛋白”出現全國性緊缺;2013年,治療甲亢的“他巴唑”斷貨;2015年,心外科用藥“地高辛片”“放綫菌素D”全國斷供。可以說,這幾年廉價常用藥頻頻告急的報道,從來就沒淡出過公衆的視野。
廉價常用藥,因其價格低廉、療效確切,又是老百姓經常使用的藥,所以在基層醫療機構和廣大患者中頗有口碑。比如,治療高血壓的硝苯地平緩釋片、治療腰痛的複方氯唑沙宗膠囊、治療痛風的別嘌醇膠囊、用於心衰急救的西地蘭等,都是深受歡迎的物美價廉好藥。然而,這些效果好又便宜的常用藥,近年來卻呈消失之勢,要麼短缺、要麼漲價、要麼停產。
廉價常用藥輪番上演“藥荒”潮,出現這樣的現狀,也是由多種因素所致。有的藥物原料供應季節性強,有的臨床用藥量小且不穩定,有的囤貨不賣造成市場供應緊張。但從深層次上來講,廉價常用藥的逐年消失,問題主要還是出在“廉價”上。由於廉價藥盈利空間較小,配送方和銷售方大多不願做這種沒有賺頭的買賣,往往“擇貴而送”或者向患者推銷利潤更豐厚的替代藥。加之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上漲,進一步壓縮了利潤空間,甚至出現藥價倒掛現象,導致藥企的生產積極性也不高,更傾向於生產高價藥。
需要的常用藥買不到,買到的常用藥又太貴。廉價常用藥“玩失蹤”,由此帶來的負面影響,切不可小覷。其一,導致患者的合理用藥需求難以得到滿足;其二,會直接加重民衆的經濟負擔;其三,會加劇醫患之間矛盾,讓患者誤以為醫生為了拿回扣故意開貴藥。
社會有需求,市場沒供給,這從一個側面說明,廉價常用藥已處於嚴重的“市場失靈”狀態。既然如此,政府這只有形之手就應該及時補位,以問題為導向,從定價機制、醫保制度、招標采購、稅收制度、專項資金、銀行貸款、審評審批等方面,給予廉價常用藥生產企業政策傾斜。對於臨床必需,用量少、市場供應短缺的藥品,不妨納入到“國家戰略物資儲備”層面,由政府監管或委托企業生產,并建立廉價常用藥專供渠道,從而確保民衆有質優價廉的藥可用。
藥品關乎著群衆的身體健康,花小錢治好病是群衆的共同心願。維護好群衆的切身利益,相關部門當以群衆的向往為奮鬥目標,拿出切實的舉措促進廉價常用藥強勢回歸。想群衆之所想、急群衆之所急、解群衆之所困,用有形之手撫平民生之痛,正是人民政府應有的擔當。(來源:人民網 作者:武西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