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應對疫情對消費的衝擊,多地推出了不同形式的消費券。如山東濟南推出2000萬元文旅消費券,浙江省將推出總計10億元文旅消費券,南京發放3.18億元消費券,長沙、廣州開始補貼汽車消費,河北、四川等地鼓勵發放消費補貼。
所謂消費券,是指政府部門或企業在因經濟不景氣導致民衆消費能力大幅衰退時發放的一種專用券及支付憑證,期望借此刺激消費,進而帶動經濟複蘇。這次疫情發生以後,消費受到較大影響,但是消費只是被壓抑了、被凍結了,而不是消失了,如何把它們有效釋放出來,消費券是最穩健的工具之一。此外,消費券對擴內需、保增長、穩就業等也有全方位的積極作用,值得推廣利用。
對照經濟結構來看,我國消費潛力巨大。作為“三駕馬車”之一,2019年中國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57.8%,對於國民經濟具有壓艙石的作用。受疫情影響,餐飲、住宿、旅游、文化、娛樂等雖受影響較大,但也正如一些專家所研判,疫情結束後,大概率會產生“報複性消費”。我國有14億人口的龐大市場、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市場優勢巨大。
從實踐經驗出發,消費券也被證明行之有效。早在大蕭條時期,美國便發放了“食物券”;在金融危機時期,杭州和成都均發放了消費券,被認為直接帶動了當地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的迅速反彈;最典型的是全國推出的家電、汽車下鄉政策,雖然不是“券”的形式,但通過補貼刺激了社會消費,而且也有效撬動了農村市場。類似的經驗表明,消費券對特定領域的支持較為精准,而且也容易見到效果。
消費券雖好,但適用有條件。因為,發放消費券是需要錢的。京東數科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就提醒,消費券的發放規模應考慮財政的承受能力,避免過度透支。現在看來,發放消費券的多是一二綫城市,其實力相對雄厚,有這個底氣。中小城市有沒有必要跟進,還是要看自己的財政狀況。除此之外,消費券有必要進一步細化到特定行業、特定人群,從而做到因地制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