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爭議中的豐巢超時收費:一場各懷心事的“生意經”
http://www.CRNTT.com   2020-05-13 14:54:21


 
  因此,經過近十年的發展,我國智能快遞櫃的投放數量迅速提升。根據國家郵政局的統計數據,截至2019年末,我國智能快遞櫃的投放量達40.6萬組,較2018年增長約50%。

  而本次疫情期間,智能快遞櫃在“無接觸配送服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年4月份,國家郵政局局長馬軍勝表示,將指導省市兩級郵政管理部門與地方相關部門協同配合,推動將智能快件箱(信包箱)、公共服務站等納入城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範疇,加快規劃建設。這預示著,我國智能快遞櫃將迎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但對於智能快遞櫃公司而言,盡管市場潛力巨大,但行業十年的發展歷程不僅未能讓智能快遞櫃摸索出清晰的盈利模式,反而不斷暴露出經營方面的弊端。

  A股公司成都三泰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三泰控股)的多年試水便是前車之鑒。

  2012年10月,三泰控股發布公告變更募集資金用途,擬6000萬元投資“24小時自助便民服務網格及平台建設項目”,并成立成都我來啦網格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下稱成都我來啦)推出“速遞易”業務。

  2013年起,三泰控股將“速遞易”業務在全國範圍內迅速鋪設。四年後,估值達26億元的成都我來啦實現股權出售,中郵資本、驛寶網絡、亞東北辰成為新晉股東。這其中,中郵資本認購50%的股份成為“速遞易”最大股東。

  交易完成後,成都我來啦逐漸變更為中郵智遞,“速遞易”則更名為“中郵速遞易”。

  財務數據顯示,2014年至2017年,“速遞易”業務分別給三泰控股帶來了0.32億元、3.09億元、2.24億元以及1.42億元的營業收入。但相應年份,三泰控股因大量鋪設“速遞易”業務造成的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不容樂觀。這其中,在2015年、2016年兩年,這項數據分別為-21.16億元、-11.50億元。與此同時,綫下網點鋪設後規模增加導致“速遞易”業務整體設備折舊增加,由此拖累淨利潤。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