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完善科技倫理治理 捍衛生命尊嚴
http://www.CRNTT.com   2022-03-29 16:50:43


  基因編輯、人工智能、異種器官移植、合成生物技術……科技創新在持續加速,越來越多的前沿研究正在闖入“無人區”。但新興技術是否會威脅公衆的安全和隱私?如何保障新技術的研究和應用能公平公正?如何能够更好地引導科技向善、規範科技創新的行為?

  科技是發展的利器,也可能成為風險的源頭。科研倫理是科技活動中應該嚴格遵循的價值理念和行為規範,是所有人應共同遵守的准則。面對新的變化和情況,科研工作始終要堅持倫理先行,既要鼓勵技術創新,又要守住倫理底綫,不斷完善科研倫理治理體系,是歷史的必然,也是每個人的責任。

  我國科技倫理治理工作總體上起步較晚,體制機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領域發展不均衡等問題比較突出。近年來,一些倫理事件嚴重挑戰我國科技治理監管秩序,產生了重大的負面效應和損失。

  這些年,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科技倫理治理工作,已陸續頒布了生物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以完善我國科技倫理相關法律體系。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意見》,這是繼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成立之後,我國科技倫理治理的又一標志性事件。

  構建一個“多方參與、協同共治”的科技倫理體制是當下的目標,這需要政府部門、高等學校、科研機構、醫療衛生機構、企業、科技類社會團體、科技工作者及每個人共同努力,攜手維護生命的尊嚴。

  堅持倫理先行。科研人員不僅要始終將基本的道德倫理作為不可逾越的紅綫,而且應成為倫理治理的先行者,要在開展科技活動前,主動開展前瞻研究,進行科技倫理的風險評估,把風險防控的關口前移,把科技倫理的要求貫穿科技活動的全過程,覆蓋科技創新的各個領域。同時,加強對相關專業學生的教育,在教學中設置倫理課程;對公衆開展科技倫理宣傳,鼓勵公衆主動關注自身的權益。

  特別是,隨著學科交叉和深度融合,醫學健康領域的研究已“跨出”醫療衛生機構,越來越多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企業組織在生命科學領域進行探索,而這些新技術的先進性和未知性,也存在著更高的倫理風險。這需要倫理學、法律、科技政策等領域專家與研究人員共同評估,并及時出台行業公約、科技道德倫理規範、法律法規等,將風險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在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我國與科技發達國家同樣面臨著倫理治理空白的新挑戰。因此,既要探索形成科技倫理治理的中國方案,也要從多維度積極參與全球科技倫理治理研究與規則制定,為全人類的發展作出中國貢獻。(來源:健康報 作者:王孫歸雁)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