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去培訓去看病,這個暑假“學習困難”門診火了。近段時間,一些城市的學習困難門診就診預約“一號難求”。比如,複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的學習困難門診號源緊張到上了熱搜,南京、武漢、廈門等城市的兒童醫院,此類專科門診也均處於超負荷狀態。
學習困難門診被推上熱搜,是件好事,這起碼讓一些家長認識到:孩子學習不好,老師反複講,還是聽不明白;上課小動作不斷;作業一塌糊塗,越批評越叛逆……這背後的原因可能不是孩子“懶”、“調皮”或學習態度有問題,而是他真的“病”了。
除了多動症、自閉症這些我們聽到較多的病症,在學習困難門診中,還有很多我們沒聽說過的,如書寫障礙、數學障礙、“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精神發育遲緩”等,這些都和神經系統發育有關。孩子的這些“病”終於有地兒“治”了。上了熱搜的門診讓更多人了解并認識到孩子成績背後有著更複雜的歸因,糾正認知偏差,這當然是好事。
但這個門診火到爆,讓人不禁有另一種擔憂。此類門診開設以來一直不溫不火,在當下并不是新鮮事,“我們也挺出乎意料的,沒想到開了兩年多的門診突然一下子火了起來。”複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心理科主任朱大倩自己也覺著奇怪。一號難求的求診場面背後,就怕家長對孩子的學習狀態從一種誤讀到另一種謬讀。一部分家長是在發現孩子的問題後抱著科學治療的態度來看病,還有一部分家長則把這個門診當作提高成績的神仙門診。再加上某些媒體把“看了學習困難門診,學渣變學霸”做成標題,更讓一些家長趨之若鶩。
看病吃藥是手段,提高成績才是唯一目的,治病關注的不是孩子健康本身,最終落實到有沒有效果——看成績!假如有這種情形出現,我們就需要注意防範家長和社會在學習困難門診這個新生事物上念歪了經。兩年前,媒體報道,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學習更專注,通過特別的途徑購買所謂的“聰明藥”,效果“立竿見影”。實際上,這種“聰明藥”屬於精神興奮性藥物,在藥效內,服用者的注意力提升、疲勞感下降。然而,它在用精神藥物換來成績提高的同時,也造成副作用甚至藥物成癮的後果。也難怪有網友提醒:“當心有病的是父母,吃藥的卻是孩子!”“為什麼現在的孩子有這麼多問題,是給家長的焦慮找一個出口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