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教育部公布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數學教材插圖問題的調查處理結果,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不美觀向上、不嚴肅規範、不細致准確問題,查擺了出版機構和監管方面存在的工作疏漏,對27名相關責任人給予了問責處理。回應了社會關切,也表明了對待教材問題零容忍的態度和決心。
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教材作為青少年學習知識、認識社會、塑造“三觀”的重要載體,是青少年成長成才的工具書和參考書。無論是從“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戰略視角,還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戰術角度考量,對待教材必須錙銖必較、寸圖不讓,編審再嚴、審查再細都不為過。試想,如果青少年經常拿著“人物形象比較醜陋、精神風貌不佳”“個別插圖甚至存在錯誤”等的教材學習,不但會帶歪了正確審美觀,對不文明行為“見怪不怪”,在“教材都出錯的”的懷疑聲中弱化精益求精意識,甚至還會影響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長此以往,如何扣好“三觀”養成的第一粒扣子?
教材體大,不容小覷。追查有多深、處理多少人既不是問題爆發的起點,也不是問題解決的終點。再好的制度沒有落實也終成擺設,任何環節的麻痹大意、放鬆警惕都將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以此為鑒,警鐘長鳴。只有心存敬畏,不斷健全并嚴格執行教材編制、審查、使用、維護、監管各環節相關制度,讓家長“吹哨”,讓社會監督,構建多元共治共管的治理體系,才能確保教材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取向,切實打造培根鑄魂、啓智增慧、適應時代要求的精品教材。(來源:大河網 作者:劉永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