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早報:安倍為何變相否定“河野談話”?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3-10 11:12:46  


  中評社香港3月10日電/新加坡《聯合早報》今天刊登新加坡學者、日本龍谷大學教授、北京大學客座教授卓南生的文章說,也許是前一陣子傳媒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溫和”與“現實”路線炒得過於火熱,或者對其“君子豹變”給予過高的期待,各方對安倍不久前聲稱“沒有證據證明在慰安婦問題上存在強迫行為”的談話大感驚訝。 

  文章說,針對安倍一連幾天變相否定日本官方在1993年發表的“河野談話”的言論,就連以提倡“普通國家論”聞名,曾被視為“鷹派中的鷹派”的民主黨代表小澤一郎也不得不對首相這般的“歷史認識”有所興歎。他認為如此言論“恐將招來不僅是國外,也是國內的不信任感”。《朝日新聞》更以《“慰安婦問題”談話不應招來不必要的誤解》,認為事關“日本的信用問題”,建議當局將過去四屆的自民党首相曾在致給前慰安婦的“道歉信”中簽名等事實傳達給美國國會,從而冰釋“誤解”。 

  正當安倍內閣的支持率下滑(從上臺初期的近70%跌至今日的30%有餘),曾以成功訪問中韓,推行“善鄰外交”而博得國內外掌聲與支持率的安倍,為何要在此刻節外生枝,製造日本與外國(不僅是亞洲鄰國)的“史觀摩擦”呢? 
變相支援“思考會” 

  文章表示,原因之一固然是為了回應美國國會的相關決議草案,但更重要的是借此良機聊表對自民黨內“思考日本的前途與歷史教育的議員之會”不久前要求當局對“河野談話”的“修正提言”的支援與認可。 

  針對向前慰安婦“道歉與反省”的“河野談話”,“思考會”強調“強制行為”只是根據前慰安婦的口述調查而“未發現證據與資料”。對於美國眾議院提出的相關議案,“思考會”表示:“‘河野談話’降低了日本的形象,並招致充滿對事實之誤認與惡意的日本批判”。它籲請“繼承‘河野談話’”的安倍內閣徹底改寫該“談話”。與此同時,自民黨政調會長中川昭一更迫不及待地聲稱“河野談話”並非“不磨之大典”,表示該黨在研究有關“提言”之後,有更換該“談話”的可能性。安倍內閣成立以來,中川就一直扮演鷹派急先鋒角色,先後倡議探討“核武裝”及危言聳聽地發出“日本可能淪為中國一省”等言論。 

  文章說,綜合幾天來日本國內的上述動向,人們可以很清楚地得出如下結論:儘管日相及其助手在有關談話招致各方嚴厲抨擊之後忙加解釋,既強調安倍內閣繼承“河野談話”的態度“沒有任何的變化”,又強辯安倍否認的只是“直接的”、“狹義的強制性”的定義,但都無法消弭各方對安倍的“誤解”。各方都認識到日相的談話,其實是與“思考會”和政調會長中川相互呼應的。 

  那麼,曾在去年走馬上任之後許諾繼承“村山談話”與“河野談話”,從而贏得中韓之旅果實的安倍,為何得在這個時候與“思考會”在有關問題上保持統一或近似的口徑?這是否意味著“態度模糊”的安倍在黨內面對著極大的右派壓力而不得不調整其態度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得重溫安倍參政及其突然走紅的背景,也得重新審視安倍內閣的特徵及其具體任務。

  “修憲內閣”的自我定位 

  文章指出,誰都知道,52歲的安倍之所以能夠壓倒群雄攀上首相寶座,首先得歸因於其家庭的政治背景和血緣,日本論壇有人稱之為“政治遺傳子”。他是前外相安倍晉太郎的公子,更是前首相(也是甲級戰犯)岸信介的外孫和前首相佐藤榮作的外侄孫。憑著如此的“豪門”出身,他在自民黨內自然是平步青雲。 

  不過,相對而言,安倍晉三直接參政時間略晚,他是在1993年安倍晉太郎去世後才當選國會議員的。不過,在此後的自民黨的政治活動中,安倍與現任政調會長中川昭一(上世紀70年代自民黨內極右少壯派“青嵐會”發起人之一中川一郎之子),就一直是黨內主張修改歷史的右派集團的重要成員。1997年2月,前述要求修改“河野談話”的“思考日本的前途與歷史教育年輕議員之會”(2004年,刪除“年輕”二字)成立時,中川昭一是代表,而安倍晉三則為事務局長。由此可見,安倍與“思考會”和中川關係之密切,他們對歷史問題的基本看法並無不同之處。 

  正因為如此,安倍在組閣時,除了論功行賞之外,就是將其志同道合的“同志”拉入內閣或者委以“首相輔佐官”的要職。據日本媒體報導,在安倍內閣的18名大臣當中,就有11名是屬於積極主張修憲派兵的“日本會議議員聯盟”的成員。
 
  文章說,瞭解了安倍從政後所走過的道路及其內閣的成員的基本傾向,期待安倍首相在當政後由於“實利”而在一夜之間改變其史觀或態度是不可能的。 

  至於他在上臺後之所以突然訪問中韓,並在這之前發表一些諸如繼承“村山談話”、“河野談話”的言論,並對參拜靖國神社問題採取“不說去也不說不去”的態度,當然是出自外交考慮的權宜之計。因為,當時擺在安倍面前的道路十分清楚,他只有坐穩江山,先贏得補選的勝利及應對今年7月的參議院大選,才能肩負起完成戰後以來日本保守陣營夢寐以求“修改憲法”的“悲願”。而要坐穩江山,“訪問中韓牌”無疑是有效的王牌。 

  試探各方容忍底線 

  文章說,不久前,一名保守的日本知名外交戰略家曾對安倍口念“村山談話”經、“河野談話”經,含糊其辭的言行表示如下的“高度諒解”。他說道:安倍是一個有信念的人,我想他會斟酌適當的時機,在內閣會議上改變“河野談話”與“村山談話”。 

  在這名日本戰略家眼中,“有信念”的人自然是指繼承岸信介主張修憲擴軍路線,否定戰前日本侵略史的“志士”。在這一點上,安倍將內閣定位為“修憲內閣”,並在上臺後短短的幾個月期間,通過了“教育基本法修改法案”及將“防衛廳”升格為“防衛省”,毫無疑問地獲得了黨內外鷹派的一致讚賞。 

  文章表示,至於安倍這回急於變相否定“河野談話”,固然可以解釋為旨在加強他在黨內保守集團的“求心力”,藉以回應一部分人士對其“軟弱”、“無能”與“不成熟”的抨擊。但認真分析,是反映了他對“流露真情”時間表的“斟酌”與判斷。也可以理解為,這是日本官方對各方所能容忍底線的一種試探。

  然而,不管是前者還是後者,一個共同的結果是:日本因此再度被送上國際輿論界的“被告席”,各方再次認清了安倍首相的“模糊史觀”其實一點也不模糊。”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