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問題專家:改善中日關係要耐心地做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3-23 12:41:27  


  傅高義博士是美國著名的東亞問題專家,曾任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主任和哈佛大學亞洲中心主任,精通中文和日文,是美國少有的對中日兩國事務都精通的學者。50年來,他多次訪問中日兩國,一直關注中日關係的起起伏伏。《環球時報》記者近日請傅高義就中日關係變化的原因,中日關係發展的未來等問題談了看法。這位已近80高齡的老人非常爽朗地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我既親日,也親中!所以我最希望中日這兩個國家友好起來。我不希望它們老打架!”

  文化差異不是最基本原因

  記者:中日兩國關係為什麼會在經歷蜜月期之後陷入低谷呢?您如何看待參拜靖國神社對中日關係的影響?

  傅高義:中國人和日本人對待靖國神社的態度的確不一樣。中國人認為,日本官員參拜靖國神社,就意味著為二戰的侵略歷史翻案。但日本人認為,參拜靖國神社,是為了祭奠那些為祖國獻身的烈士。普通中國人不一定瞭解普通日本人的這些想法。

  當然,靖國神社問題如今已不再是一個純粹的文化問題,而是演化成一個外交問題,演化成中日兩國國家意志的較量。日本前首相小泉執意參拜靖國神社,既是為了拉取選票,更是為了顯示自己在外交上的強人姿態:“你越不讓我去,我越是要去!”就連一些普通日本人也在這個問題上跟中國“較勁”。如果你問日本人應不應該參拜靖國神社,很多人都會說不應該;但是如果問日本人,中國能不能告訴日本能否參拜靖國神社,一般都會說不能,他們認為這是日本自己國內的事情。

  記者:您是否認為這種對參拜的不同的文化理解是造成中日關係變冷的根本原因?

  傅高義:我認為文化差異不是最基本的原因。因為總的來看,中日文化一直具有很大的相似性。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無論是最早的“大化改新”,還是後來的“脫亞入歐”,日本一直都非常崇拜中國文化,直到現在,日本人對中國文化還抱有崇敬之情,儒學在日本一直很受歡迎。70歲以上有知識的日本老人,二戰以前都系統學習過中國的古代文化,特別是儒學和四書五經。日本人對中國的戲曲和現代的一些電影也能接受。

  第二,中國人對日本文化也能欣賞。日本的詩歌和小說中國人都能接受。魯迅、郭沫若和廖承志都跟日本文化有很密切的關係,他們那一代的中國作家都非常瞭解日本文化。直到今天喜愛日本文化的中國人也不在少數。

  第三,中日兩國在學習外來文化方面,具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兩國的小說和電影等藝術在歷史上都受到歐美文化的影響,而眼下以韓國文化為代表的“韓流”在中國很受歡迎,在日本也十分盛行。

  地緣政治格局改變影響深遠

  記者:您如何看待最近幾年中日關係變冷的原因?

  傅高義:政治問題是中日關係變冷的最基本原因,而地緣政治格局的改變對中日關係影響尤為深遠。

  冷戰期間,中美日三國一度結成戰略同盟共同對付蘇聯,那時的中日關係自然會好些。但隨著蘇聯瓦解和東歐劇變,冷戰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宣告結束,中美日失去了共同的敵人,美日之間的戰略同盟關係保留了下來,但中國和美日的關係則漸行漸遠。從此中日關係也就進入多事之秋。

  記者:美國在中日關係發展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傅高義:在中日改善關係的問題上,美國能起的作用不大。美國很難勸和,這是因為中日都是主權獨立的大國,中國不願意承認(美國的中間調解),日本也不願意。美國只能勸說日本,不要在靖國神社這樣的問題上製造麻煩,但是這種勸說不能通過公開管道,因為日本認為這是它自己國內的事情,所以美國只能以“私人”的身份勸告兩國的朋友們。

  記者:面對中日關係目前的局面,您認為兩國還應該做哪些努力?

  傅高義:為了適應新的地緣政治形勢,中國應該在日本修改憲法、日本爭取“入常”等問題上持靈活的外交立場,以正確的心態看待日本成為一個正常國家。

  日本現在是世界第二的經濟大國,在很多國際問題上,日本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必然追求與其經濟地位相適應的大國地位。日本謀求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地位也反映出其在這方面的心態。更何況,日本今天的憲法是60年前在美國人監督下制定的。一個獨立的國家怎麼能夠接受外國給的憲法?所以,日本修改憲法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關鍵是內容。

  加強中日最高層的對話機制

  記者:去年10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華,今年4月中國總理溫家寶即將訪日。您如何看待目前兩國高層的對話與互訪?

  傅高義:首先,日本高層領導體制近年發生的變化,給中日關係的發展帶來不少負面因素。

  從1955年到1993年,日本的政治領導體制比較穩定和統一,一直是自民黨佔據統治地位。但自1993年7月自民黨淪為在野黨後,日本政治變得混亂起來。雖然自民黨後來重返執政地位,但都是依靠與其他政黨建立聯合政權。日本各政黨不斷面臨分化改組,首相像走馬燈似地更換。

  日本政局變動過於頻繁,使得日本政府很難制定和實施具有連續性和長期性的對華政策,日本高層也很難跟中國領導人發展起密切的個人關係。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鄧小平、胡耀邦和廖承志等中國領導人與當時的大平首相和中曾根首相等日本執政黨以及在野黨領導人保持非常密切的個人關係。如今要繼續發展這種密切的個人關係,也困難得多。

  在兩國高層體制變化的情況下,要更加重視保持兩國最高領導層的對話。當然,光最高領導人一個人的力量還不夠。最好有一個組織的關係。如果日本執政黨和在野黨能跟中國的共產黨長期保持密切的溝通,事情就會好得多。

  通過人民的交往,瞭解一個更加真實的國家

  記者:您如何評價目前中日兩國民間存在的某些誤解與敵意?

  傅高義:中日兩國相對實力的變化,以及兩國部分普通民眾極端民族主義情緒的滋生,也是中日政治關係變冷的重要原因。

  近年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整體實力大大增強,相比之下日本的發展沒有那麼快。於是,一些中國人變得有些自以為是,總認為已經沒有必要對日本示弱,也沒有必要向日本學習了。有的中國線民在網上宣洩極端民族主義情緒,2004年亞洲杯足球賽期間,中國球迷表現出來的對日本的不友好情緒,在日本影響非常大,甚至改變了一些日本人對中國本來比較友好的看法。

  從另一方面看,中國的崛起也給日本人造成很大的競爭壓力。很多日本人總覺得不服氣:“過去100多年,我們都比他們強!難道我們現在落後了?”日本的一些國民還認為,中國總體上還是一個貧窮、落後、愚昧的國家,不僅缺乏教養而且還不斷“窩裏鬥”,日本就是停滯不前50年,中國也趕不上日本。

  中日兩國人民都要虛心向對方學習,要看到對方的長處。實際上,中國在產業品質的管理和核心技術等方面與日本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同樣,在塑造國際形象方面,日本也應該虛心向中國學習!

  記者:在促進相互瞭解的方面,媒體應發揮什麼樣的作用?

  傅高義:大眾媒體在中日關係的發展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兩國媒體都不應誇大反華或反日的聲音。鄧小平1978年訪問日本後,要求中國人民多瞭解日本文化,於是上世紀80年代在中國掀起了一陣介紹日本文化的熱潮,有關日本的電影、小說和電視節目在中國很流行。但上世紀90年代以來,正面介紹日本文化的中國電視節目卻越來越少。我覺得現在應該多起來,建議中國的新聞宣傳部門和主流媒體,把日本的現狀更多、更客觀地介紹給中國的老百姓。

  不過,中日關係不可能在一夜之間發生根本性改變,只有一步一步地耐心去做。涉日報道一定要掌握分寸和尺度。老百姓一時之間還轉不過這麼大的一個彎子。我建議你們記者小心一點,要慢慢寫,慢慢寫日本的真實情況,這樣中國人才能“消化”。對日本媒體而言,也同樣如此。(來源:環球時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