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科研機構不應成為官僚化衙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4-25 10:32:01  


  中評社香港4月25日電/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行政總裁楊日昌昨日宣布辭職,已為董事局接納。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社論表示,楊日昌辭職乃事屬必然,別的不說,光是花十八萬公帑聘請風水師為寫字樓“睇風水”一事,已經令他無法面對公眾,不可能再在這個領導科研工作的位子上坐下去。

  楊日昌是○四年開始出任“應科院”此一職位的,之前在台灣曾擔任類似職位多年,據說對推動台灣科研成果朝工業轉化頗有建樹;如果他能把寶貴的經驗用於香港,未嘗不是本港之福,創新和研發正是本港當前經濟轉型中的當務之急,但可惜成果未見,“醜聞”卻先現。而從審計署日前發表的報告看來,“應科院”行政管理紊亂、支出浩大,再加上鬧出科研機構“睇風水”自砸招牌這等荒唐事,楊日昌這位行政總裁都難辭其咎,風水先生也保不住他的優職厚祿。

  社論說,成立於二○○一年的“應科院”,是為推動本港工業走高增值創新道路的轉型需要應運而生,顧名思義,科研工作和人員才是其本職和骨幹;然而,從已披露的資料看來,應科院在楊日昌任內三年,八億多的經費中,只有不足一半即三億八千萬是用於科研工作,其餘更大的部分即四億七千多萬元是用於行政支出,除楊日昌外,副總裁還有十一名之多。

  當然,人們可以同意,科研機構也不應盡是科學家的天下,需要由富有經驗的行政人員進行管理,但行政和科研的開支竟出現“一半一半”的偏高比率,甚至“倒掛”,卻無論如何也不能說是合理的。資料還顯示,“應科院”○六年的應酬開支高達二十七萬,超出預算三成,其中有的晚宴開支每位高達六百元至一千元,更曾出現“九位主人一位客人”的怪事,難道科研成果是在飯桌上“吃”出來的嗎?

  而且,即使不計行政開支,光看“應科院”成立以來在科研項目上的成果,也是未能令人滿意的。據公布,“應科院”成立七年來,研發項目共三十七個,提交了六十八項專利申請,總投入三億四千萬,但收入只有一億四千萬,有些技術項目投放了一千多萬元成本,但出售時僅值一萬元。項目平均收益只有百分之四十五,而且缺乏明確的評估指標。

  針對有關情況,“應科院”董事局昨日提出了五項改進措施,包括在未來三年內將現時的行政開支佔總預算由百分之四十五降至百分之二十五。這些措施,當然都有必要,但令人不解的是,董事局一方面聲稱精簡架構、減省行政開支,但另方面卻又提出要增聘營運總監,如此不是架床叠屋,權責更難分了嗎?

  社論指出,事實是,本港在基礎科研、應用科研和創新研發工作上,整體都存在著機構過於龐大、工作重疊、權責不清等基本弊病,如“應科院”之外還有科學園,兩者到底如何分工?八家大學,各有科研項目,其間如何各有專長、互相配合,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納稅人的公帑必須得到善用,科研機構不應成為高薪優職的官僚化衙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