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扁操作下,“閣揆”成了浮士德的交易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5-15 10:01:18  


  中評社香港5月15日電/台灣中國時報今日刊登社論指出,隨著新聞幕後一塊塊拼圖的重組,蘇貞昌突然請辭的緣由已大致明朗。事實真相當然不是蘇要讓扁“展布”什麼“新局”,而是扁謝想要盡快共組“選戰內閣”,蘇若還要留任“閣揆”,就成了攔路的石頭了!而有趣的地方也就在這裡:如果蘇的存在讓扁謝兩人感到礙眼,那麼張俊雄又能成為怎樣的“閣揆”呢? 
  
  民進黨執政的七年來,“閣揆”的“下台學”已經可以寫一本厚厚的專書了。而最耐人尋味的地方也就在於,除了首任的唐飛是為了反對核四停建的政策而負責下台外,之後所有的“閣揆”都是為了因應權力布局需要而替換。這期間,“閣揆”、黨主席與“總統府”秘書長三個職位,彷彿是在一個三角棋盤上的三顆棋子輪流對換,幾個被封為“天王”的執政黨精英,就在這幾個位置上挪來挪去,這般頻繁的輪轉,並未凸顯出陳水扁操作權位的手法有多高明,倒是同時把三個位置都做小了! 
  
  或者講得更直接一點,民進黨檯面上的天王級的菁英,除了陳水扁以外,幾乎都輪過一次“閣揆”,甚至此刻又輪回到了張俊雄。而有趣的是這幾位天王竟沒有一個在“閣揆”任內獲得充分養望,反而都在“立院”與陳水扁的相互牽制困局中,迅速挫磨掉原有的聲望與人氣。 
  
  遙想當年,謝長廷由港都轉進“行政院”之際,是何等的意氣風發!待一年後蘇上謝下,兩人懸殊的人氣指數,又豈是今日所能比擬?以當時蘇的氣勢,就差沒被點名為“準接班人”,而相對照的則是謝的落寞與低調,幾近被擠到權力邊緣徘徊。一年之後誰又能預料竟然形勢互易,占有“閣揆”優勢的蘇貞昌,竟在人氣聲望上一路下挫,反倒是氣勢低檔的謝長廷逆勢崛起,從一無所有一躍而為綠營“總統”候選人。對蘇謝兩人而言,接任“閣揆”並沒讓他們距離“總統”大位更近,反而是被推得更遠。 
  
  社論說,換言之,在陳水扁的操作下,“閣揆”一職彷彿成了某種“浮士德的交易”。一方面“閣揆”所享有的龐大資源,讓所有人都很難抗拒這個職位的誘惑,但不論是誰接任了“閣揆”,卻也都擺脫不了被糟蹋而迅速貶值的宿命。過去七年,立院“朝小野大”的情勢沒一天變過,位居幕後的陳水扁也從未真正下放過權力,加上相關媒體的見縫插針,“閣揆”在“中華民國”的體制中,竟成為摧毀政治菁英最快速的位置。
  
  談到這裡,似乎很少人還會驚覺,在現行憲政體制上,“行政院長”一直都是政府最高的行政首長,在體制上也一直都應要向“立法院”負責。換言之衡情論理,此際就算蘇貞昌該當下台,為的也該是年度預算被卡在立院數月之久不得動彈而下台,而不該是為了成全陳水扁“展布新局”而下台。問題是,大伙上上下下,卻沒一個人願意要從這個角度思考。 
  
  社論指出,也就是說,七年替換六個“閣揆”,永遠是權力邏輯凌駕一切,選舉考量蓋過其它,最不受重視的反而是政策的賡續。我們在此刻還真想直接了當的問一句:如果要換張俊雄上台,是不是說他當年所大力推動的“八一○○,全民啟動”又要大復活了?而蘇的核心團隊陸續打包走人,是不是他才剛開始推動的“大投資、大溫暖”計劃,就此偃旗息鼓,當“一切全都沒發生過”? 
  
  七年不到,六位“閣揆”像是走馬燈般的上上下下,在此同時也換了六組團隊,先後推出過六套施政大計劃,也都搭配著六句華麗的施政口號。許多“閣員”對部務才剛上手,就被迫在改組中倉卒下台,院長部長彷彿都只是“到此一遊”一樣。風光上台的時候都說要“開創新局”,狼狽下台的時候也都說另有“生涯規劃”,卻沒有那個人需要對政策規畫不斷被顛覆翻轉擔負過任何責任。這般地視“閣揆”替換形同兒戲,試問台灣的競爭力排名,怎麼不會年年下滑,甚至還被大陸給趕了過去?問題是當大家如今都只注意扁謝怎麼玩權力平衡,有誰還會真在乎這些呢!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