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數字“0”與印度文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5-15 20:05:37  



  到了公元7到8世紀,地跨亞非歐三洲的阿拉伯帝國崛起。阿拉伯帝國在向四周擴張的同時,阿拉伯人也廣泛汲取古代希臘、羅馬、印度等國的先進文化,大量翻譯這些國家的科學著作。

  公元771年,印度的一位旅行家毛卡經過長途跋涉,來到了阿拉伯帝國阿巴斯王朝首都巴格達。毛卡把隨身攜帶的一部印度天文學著作《西德罕塔》,獻給了當時的哈裏發(國王)曼蘇爾。曼蘇爾十分珍愛這部書,下令翻譯家將它譯為阿拉伯文。譯本取名《信德欣德》。這部著作中應用了大量的印度數字。由此,印度數字便被阿拉伯人吸收和採納。

  此後,阿拉伯人逐漸放棄了他們原來作為計算符號的28個字母,而廣泛採用印度數字,並且在實踐中還對印度數字加以修改完善,使之更便於書寫。

  阿拉伯人掌握了印度數字後,很快又把它介紹給歐洲人。簡單明了的印度數字一傳到歐洲,就受到歐洲人的歡迎。可是,開始時用印度數字取代羅馬數字,卻遭到了基督教教會的強烈反對,因為這是來自“異教徒”的知識。

  1202年,意大利出版了一本重要的數學書籍《計算之書》,書中廣泛使用了由阿拉伯人改進的印度數字,它標誌著新數字在歐洲使用的開始。這本書共分十五章,在第一章開頭就寫道:“印度的九個數字是9、8、7、6、5、4、3、2、1,用這九個數字以及阿拉伯人叫做“0”的記號,任何數都可以表示出來。”

  西方人接受了經阿拉伯傳來的印度數字,但他們當時忽視了古代印度人,而只認為是阿拉伯人的功績,因而稱其為阿拉伯數字,這個錯誤的稱呼一直流傳至今。

  從以上的記述中我們可以看到,0是從位值制記數中產生出來的,是用來代替空位的符號。不過,印度人發明的符號“0”要晚於其他的九個數字符號,而且這一晚就是500多年!

  對於0的發明,現代也有不同的說法。一說是古巴比倫人最早使用過。在公元前6世紀—公元前3世紀,古巴比倫人用某種印在濕黏土上的楔形符號來記述“空位”,表示“某位什麼也沒有”。這種早期的象形文字具有表意和指意的性質,因筆畫呈楔形而得名。大概這種說法只有考古學的意義,歷史上這個楔形符號並沒有流傳開,剛剛浮出水面的0就被淹沒在了歷史的浩淼之中。

  “0”只有在古印度的樂土上,才紮下了它的根,並在意義上發生了重大改變。它不再單純表示“空位”標記,而成為能參加運算的真實的數,具有了與其它9個數相同的地位。舉個例子來說明,2002這個數字,用古羅馬記數法表示成MMII,記數中沒有空位,其中M表示1000,一個記數要通過加減運算來得到,非常不方便。而中國人記成“二千零二”,用“千”來標記第一個“二”,以示與個位數的二不同,空位用零。採用印度記數法,無須特別指明“千”的單位,它所處的位置,已經表明第一個2要比個位的2大1000倍。另外,空位中百位的“0”儘管與十位的“0”符號相同,但由於所處位置不同,前一個“0”要比後一個“0”大了10倍。印度人的數字表示法,非常簡潔易記,也非常容易計算。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