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日報:增加溝通頻率 縮小中美文化差異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5-26 11:05:58  


  中評社香港5月26日電/澳門《澳門日報》今天發表社論,引述熟悉中美兩國國情的美國勞工部長趙小蘭的講話,指出在中美戰略經濟對話中,美方與中方有很大的溝通差異,中國人的想法與美國人有很大不同,中美文化的差異造成雙方有很多誤解。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增加溝通頻率與雙方的互諒。 

  社論指出,能夠互諒,證明趙小蘭的思維方式基本上還是中國的。中國人喜歡推己及人,凡事多從別人的角度考慮,而不是只想到自己。 

  第二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廿三日上午曲終人散。通過對話,雙方增加了相互了解,達成了不少共識,也取得了一些具體成果。當然,這次對話不能解決中美之間的所有問題。中美在經貿往來中產生一些摩擦和分歧,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文化的差異肯定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趙小蘭舉例說,溝通過程中,中國人喜歡用數字,但是美國人喜歡講故事。因此在會談中,中國代表用了很多數據,證明經濟增長等發展成果;但是美國人不習慣看數據,比較喜歡說故事。結果是美國人不喜歡中國的數字,中國人也不了解美國人的故事,他們要的是美國人的數字。 

  社論表示,這次對話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作為胡錦濤主席特別代表的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吳儀指出,中美兩國不僅是利益攸關方,而且是建設性合作者,平等協商、合作共贏已經成為中美關係的大局和主流。 

  對於中美經貿關係需要排除的障礙和需要解決的問題,雙方應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通過對話和磋商來解決問題、克服障礙。布什總統特別代表、美國財長保爾森也說,美中經貿關係沿着正確軌道發展對兩國人民和世界經濟都至關重要。中美要經常溝通,克服分歧,保持經濟關係平衡發展,努力實現互利雙贏,促進兩國和世界經濟增長。 

  由兩國元首倡導設立的中美戰略經濟對話機制,是兩國所有對話機制中級別最高的,其目的是加強兩國就全局性、戰略性、長期性經濟問題的溝通和協調,以增進互信,加強合作。這樣的對話當然不能只是一次兩次,而是要每年定期舉行。 

  剛開始時大家可能不熟悉,對對方的談吐方式不太適應,那沒關係,多來幾次大家就熟悉了;相互理解了,多注意對方的關切,談起來也就方便多了。 

  中美這次戰略經濟對話是在美國貿易保護主義傾向日益突出,美方在對華貿易逆差、服務業開放、知識產權保護、人民幣匯率等問題上不斷向中方施加壓力的背景下舉行的。 

  社論點出,特別是美國國會,正碰上選舉期,許多議員要向選民交代或者拉多一點選票,就拿中國問題做文章。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廿三日下午,吳儀副總理同美國國會衆議院議長佩洛西、國會衆議院籌款委員會主席蘭格爾以及該委員會的成員們進行了非常坦誠的對話。這兩場會見效果很好,消除了敵意。也有“鐵娘子”之稱的佩洛西強調,不管中美之間在一些領域有多少分歧,中美兩個重要大國要在文化的、政治的、外交的多個領域深化接觸。 

  蘭格爾也希望吳儀和中國的部長們充分了解美國國會的特殊性,因為美國衆院議員,特別關注一些短期問題,他們在兩年任期內,要反映選民的積極要求。中方表示願意以開放的態度,本着坦誠交換意見的原則,繼續與美國各界,包括美國國會進行意見交流。 

  社論指出,吳儀廿四日還分別會見了美國國會參議院多數黨領袖里德等美國參議員和參議院財政委員會成員,並同他們座談;出席了美國六大工商團體舉辦的盛大歡迎晩宴,作了題為《眞誠對話,共謀發展》的精彩演講。 

  美國參議員們表示,美中保持着友好關係,兩國就戰略性問題交換看法十分重要。希望雙方加強溝通、增進了解、消除誤解,為發展兩國關係繼續努力工作。 

  吳儀和她率領的代表團不負國家使命,旣堅持原則,又表現出靈活性。 

  社論稱為,只有增加溝通頻率,充分表現誠意,才能促進雙方在互諒、互讓的基礎上解決摩擦和分歧。 

  德國總統克勒二十四日在與胡錦濤主席會談時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當一個只有八千萬人口的國家的總統要比當一個擁有十三億人口的國家的主席要容易得多。沒有接觸,沒有推心置腹的交流,會有這種體諒和理解嗎?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