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報:好一場民主大戲,把台灣民主給典當掉?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5-27 11:39:30  


  中評社香港5月27日電/馬來西亞星洲日報每日時評今日刊登文章說,掛了又拆,拆了又掛。“台灣民主紀念館”的布幔,在深夜掛了上去,沒幾天又在白天拆了下來,然後,又在一個清晨再度悄悄掛回牆面,“台灣民主”在這一掛一拆間,顯得非常兒戲。

  而在民進黨政府把中正紀念堂更名為“台灣民主紀念館”後,臺北市政府以更名反制更名,將“總統府”前的凱達格蘭大道命名為“反貪腐民主廣場”,掀起了“改名瘋”。

  民進黨建議把臺北市長郝龍斌家門口的路名改名為“拉法葉弊案大街”,譏諷郝龍斌父親、國民黨李登輝時代的“行政院長”郝柏村涉及的弊案。據說,還有民眾建議將“總統府”改為“總統腐”。以此類推下去,SOGO百貨前的通道也可以命名為“第一夫人禮券通道”了?

  文章說,這場“台灣民主”大戲、“改名”大戰,台上演得很熱鬧,台下眾百姓看官,甚至包括作為局外人的我們,則是看得眼花繚亂,但覺這烽火,邊鼓敲得老響,掀起了陣陣煙霧,還激起了不少(口)水花,然後呢?台灣民主是提昇了,還是淪為政客的口號了?

  前不久,《美聯社》一篇特稿,把現在台灣“立法院”的打群架和立委如潑婦罵街般的叫罵,分析及引述“立委”自己的話指出,這些都是“立委”預設的戲碼,演給選民看的,因為選民就是要看自己選出來的民代,能“做”出一些事來。神聖的民主議事殿堂,既然都能淪為戲台了,台灣政客還有甚麼事情是“做”不出來、“秀”不出來的?

  文章又說,在台灣朝野鬧得熱哄哄的時候,臺北縣議員吳善九服務處在週三早上的5聲鎗響,是給那些只會把民主“掛”起來的政客,一記響亮的重擊。這白晝的鎗聲,使得台灣民主政治受了重傷,而台灣政客還要演出一齣怎樣的“民主大戲”,把台灣的民主給典當掉?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