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國須打造信息化新海軍力量 維護海洋權益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8-21 20:59:08  


中國海軍新型驅護艦隊。(資料圖)
  21世紀,人類開始向海洋的深度和廣度進軍。全球經濟的一體化,使海洋除了是世界物流運輸的主要載體外,更是爲人類可持續發展提供資源、能源的廣闊疆域。隨著陸地資源日趨枯减,人們越來越多地把目光投向海洋。新世紀,能否成功地經略海洋,已成爲影響國家發展的關鍵因素。

  盡管《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生效已經13年,但海洋開發爭奪勢頭不减,漁業糾紛、大陸架爭議、島礁爭奪、海底資源的歸屬、海洋調查矛盾、海上反恐爭議等日趨複雜,這些都對未來海上軍事力量的建設提出了新要求。各國海上軍事力量將通過自身結構和功能的調整,如增加新兵種、加强非戰爭軍事行動的力度等,力爭在海上綜合較量中爭取優勢。

  經略海洋,是指國家綜合運用政治、外交、軍事、經濟、科技和法律等手段,對國家海洋方向的利益和安全進行戰略謀劃和經營管理。隨著海洋世紀出現了新特征,人們更加關注未來經略海洋的大趨勢。

  海洋開發對海上力量的新要求

  把海洋的資源、能量開發出來,利用起來,可以爲社會發展提供新的經濟增長點。每一項新興的海洋開發,都會帶動一大批産業群的崛起,促使國家的經濟振興。海上力量是爲海洋政治和海洋經濟服務的,是利用海洋特定的地理自然環境,捍衛國家的海洋權益。恩格斯早在1851年就指出:“生産力增長是拿破侖作戰方法的前提,新的生産力同樣是軍事上每一種新的成就的前提。”隨著海洋經濟的蓬勃發展,也必然促進和帶動海軍的進步;反過來,高技術海軍又可以保護、促進海洋經濟。

  海洋科技是當代世界高新科技之一,與信息、生物、材料、航天等幷駕齊驅。海洋開發不僅將會成爲十分突出的新經濟增長點,也會轉化爲新戰鬥力的增長點。例如,爲了加大海洋空間的開發力度,國際上最先進的模式是建造人工島和建造超大型“浮島”。日本的近期目標是利用“浮島”建造海上機場,幷進行了飛機起降試驗。美國對此也很重視,稱之爲“移動式海外基地”,明顯偏重于海軍全球部署的戰略需要,幷要求美海軍相應地構築“浮島”基地,支持遠征艦隊保衛深海大洋經濟開發區的能力,要求海軍加强對海上專屬經濟開發區保護的戰法研究和作戰預案制訂。另外,在艦船、飛機、導彈和航海設備等尖端高新武器裝備的選用上,各國海軍都支持高新技術系統的開發和應用,在相同條件下優先選用國産裝備,全力支持造船、航空、電子、機械等工業部門,應對國防市場的沖擊和震蕩。

   利用國際海洋法開展海上鬥爭 

  在海洋世紀,不少國家都認爲,利用國際海洋法開展合法海上鬥爭,是獲得海洋利益的重要手段和關鍵舉措。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法律的形式,劃定了一個國家海洋主權的範圍。從此,國家間在劃定各自的海洋邊疆時有法可依,而不再像過去那樣,海洋强國靠“强權即真理”的霸道邏輯,就可以獨斷專橫地强占海洋,肆意地侵占他國的海洋權益。今天,沿海國家都在學習如何依靠國際海洋法賦予的權益,與侵犯本國海上利益的行爲,展開有理、有力、有節的鬥爭,爲瀕海地帶的經濟發展,創造一個和諧的海洋環境和有利的海洋秩序。

  但世界幷未從此太平。隨著《公約》效力的深入發揮,瀕海國家的“海洋國土”的擴大和海防綫的延伸前推,國際海洋權益爭端將日益增多,如加拿大與歐盟國家北大西洋漁業糾紛;印度與泰國、緬甸安達曼海石油開采權的爭議……如果沒有執法、護衛型的海軍現場參與,海洋資源的勘探、開發和利用就沒有安全保證。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海運業空前繁榮和發展,國家間的商船隊、海洋科學考察隊和勘探隊、漁業捕撈隊、石油開采隊等相互接觸面增大,海上突發事件增多,鬥爭的複雜性增加,執行海區巡邏警戒、護漁護航、海上救援、海上反恐等維護海上法律秩序的任務,也日益繁重。

   應用高科技提升海軍戰力 

  經略海洋的任務日趨緊迫,海軍裝備和作戰活動的發展路徑面臨曆史選擇。世界主要海洋國家,在海洋經濟和海上作戰需求的牽引下,都在大力發展高科技武器裝備,都各自制定了21世紀的發展戰略和規劃。從總體上看,21世紀海軍高技術武器裝備的發展,呈現“信息化”和“集成化”兩大趨勢,前者是實現海上聯合作戰的核心,後者則是實現全維快速反應的前提。許多國家海軍都在通過艦載裝備的信息網絡化升級和對現役裝備嵌入芯片改造兩個層面,全力打造海上軍事行動的數據鏈,提高艦隊整體作戰效能,從根本上改變未來執行任務的方式。

  能否有效地經略海洋,關鍵是看海上武裝力量能在多大程度上肩負起維護地區和平與安全的重任,能在多大程度上保障海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能在多大程度上捍衛本國海洋國土不被侵犯。海軍是經略海洋的堅强後盾和開發海洋的有力支柱。這個支柱的功能取决于它的結構。適時調整海軍的結構,就成爲新世紀經略海洋的必然要求。這是因爲,世界新軍事變革的核心是信息化,信息化戰爭是未來海戰演變的主流趨勢。在信息化海戰中,打敗仗的不一定是技術上處于劣勢的艦隊,而是作戰思想落後、體制編制落伍的海軍,一如甲午海戰中的北洋水師和二戰初期的英法聯軍那樣。

  進入21世紀後,海洋也刮起了一陣新軍事變革的强勁飓風。這場變革的實質,是采用先進的軍事技術與武器系統,同創新的作戰理論和組織編制相結合,從根本上改變舊的海上行動方式。各國海軍紛紛乘此東風,著力打造一支全新的信息化海戰時代精幹頂用的海上力量,全面提升其快速反應、精確打擊的聯合海戰能力。誰都知道,海洋世紀的海洋權益仍不可能“按需分配”,而要憑借實力去爭取。這應驗了海軍戰略學家馬漢的一句名言:“沒有海軍,我們在緊要關頭所表達的國家意志也就僅僅成了一個泥足巨人所做的笨拙無用的姿態而已。”面對發達國家海軍咄咄逼人的升級行動,一些發展中國家的海軍也吸取新鮮的高技術戰爭的經驗教訓,找出有益的啓示,以敢于變革的勇氣,提高未來海上高技術戰爭的作戰能力。

  拓展海上力量運用的新領域 

  以往的時代,海軍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實戰功能上,如奪取和維持制海權、保護或破壞海上交通綫、投送兵力和支援登陸作戰等。和平時期,海軍是瀕海國家防衛體系中最外層的武裝力量。而在新的國際海洋環境下,海軍的非戰爭行動職能大大擴展,海軍不再僅僅擔負著保衛海防綫的傳統任務,更擔負著新的保護海洋國土資源、執行海上軍事交往、實施海上執法、進行海上戰略威懾等新任務。海軍不拓展這方面的新功能,就無法勝任在海上維持國際海洋法和本國海洋法規的神聖使命。

  目前,在全球200多個100萬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中,3/4的城市集中在狹長的沿海地帶。世界70%的工業和80%的人口,分布在距海岸200千米以內的瀕海地區。這些“黃金海岸”的安全和穩定,直接關系到各沿海國家的根本利益。海洋作爲天然屏障,掩護著這些最具戰略意義的城市和工業設施,但海洋又不是不可逾越的天塹。因此,沿海國家現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視爭奪海上軍事優勢,加大拓展海軍運用新領域的力度。增加海軍軍費的投入,加速更新海上作戰武器裝備,頻繁地進行海上執法演習,以適應海洋世紀經略海洋的國家戰略需求。這一切都表明,以經略海洋爲目標,推進海軍變革,是現實的海上鬥爭的需要。(來源:解放軍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