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文匯報:捍衛“中國製造”的品牌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8-28 10:45:18  


  中評社香港8月28日電/《文匯報》今天刊登署名評論文章指出,最近在國際市場上,中國產品連續被指存在安全問題而遭查禁,“中國製造”已被逐漸被定型為“廉價低劣產品”的新標籤。在八月二十三日的美國《紐約時報》更刊登文章,戲謔“這個夏天是中國出口產品被大肆召回的夏天”。事實上,從藥物、寵物食品、水產品、玩具、牙膏到汽車輪胎等,經由中國製造的產品紛紛被宣佈召回,幾乎每個星期都有“新發現”。顯然,一場圍剿中國貨的保護主義戰役,經已以“消費者,甚至孩子的安全”之名而吹響戰號。 

  產品質量安全是所有國家都非常關注的課題,但排山倒海式的產品不合格指控;再回看美國自去年十一月至今年七月,接連對中國產品發起五次反傾銷反補貼合併調查,則凸顯事件的複雜性和微妙性。況且,根據美國FDA的資料,由去年七月至今年六月,被美國拒收的外來食品中,首六位順序為來自印度的有一千七百六十三批次、墨西哥一千四百八十批次、中國一千三百六十八批次、越南五百三十三批次、日本五百零八批次、意大利四百八十二批次。可惜,只有中國產品被認定為“全球關注的產品質量安全問題”;至於其他國家的產品回收個案,則既缺報道,又乏關注,與中國產品的景況,有明顯的差別。這是巧合,還是人謀,甚至栽贓? 

  美方藉新質量標準大做文章 

  文章說,商務部副部長高虎城八月二十三日在記者會上指出,美國在過去二個月,連續三次累計召回二千一百萬件中國產玩具,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美國於今年五月起實施新的材料標準,美國經銷商遂由六月開始,主動回收市場上按舊標準生產的玩具,因此,有關回收行動與產品的產地和質量無關。大家可以看到,第一,回收並非因為產品質量有問題,而是順應政府的新政策;第二、主動回收是經銷商對消費者和兒童安全的負責任表現,卻被轉接為指控中國產品質量差劣的佐證。當中的玄機意圖,其實已不說自明。 

  一些分析評論指出,中國挾其巨量廉價勞動資源(每小時生產一億美元的產品),出人意表地快速崛起,不僅經濟成長率冠絕全球,其GDP更超德趕日,甚至直迫美國。這股發展旋風乘上十三億人口的超級規模,令不少國家心存忌憚,甚至坐立不安。然而,某些國家接連在針對市場開放、不公平貿易、偏低幣值、人權自由、知識產權等課題攻堅不成,現時轉而趁乘“中國製造”出現瑕疵,集中火力,互相呼應,極力將“中國製造”變得“妖魔化”、“低劣化”,全面挑起消費者的恐懼和厭惡;以便為實施貿易壁壘或緩減中國經濟發展勢頭、開闢新戰場。 

  其實,在由消費者主導的全球化產業鏈中,中國這個“世界工廠”,只不過是沃爾瑪和玩具反斗城等跨國品牌和經銷商的廉價勞工,賺取微薄的代加工費而已,有關產品的設計、用料和質量要求,全都按經銷商的指示行事。即使產品出現質量問題,將所有責任全部算在生產工人,或代加工廠商的頭上,合理嗎?公平嗎?能夠提升產品質量嗎?說穿了,有關指控不過是借口而已! 

  既要反擊,亦要自省 

  在波譎雲詭的國際市場上,針對和打壓,都是不願見但卻是不可免的。既要嚴正反擊,更需嚴格自省完善。其實上,我們必須一分為二地看待這個問題,除了國際因素外,還得承認部分中國產品確實存在質量和安全問題,更有小部分中小廠商,著眼於蠅頭短利,絲毫沒有珍惜羽毛的觀念,不但自己因小失大,更連帶毀損整個產業的信譽。此外,內地的市場尚未規範,相關的法規制度又未成熟,令致失德敗行、鑽縫蹈隙之事隨處可見。有關問題若未能徹底導正,“黑心產品”的問題和指控,恐將無日無之。這不但會對“中國製造”帶來嚴重打擊,甚至直接挫傷近二十多年來帶動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代加工出口業的生機。 

  必須指出,不少港人對近期這場貿易戰抱持隔岸觀火的態度,但大家可曾知道,香港與內地的經濟憂戚關係愈趨緊密,目前港商在內地設廠數目多達八萬多間,面對中美的貿易磨擦,港商以致整個香港利益勢將被牽扯耗磨。 

  單以最近的玩具回收風波為例,根據廣東省和深圳市玩具行業協會的資料,以港商為主的區內玩具產業將面臨大洗牌,萎縮程度可能每年高達百分之十。 

  文章表示,畢竟,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產品質量要維持成本低、價格便宜的優勢,選用更便宜或次級的原料,是可以預見的。因為,為求避免再出現各種各樣的質量安全問題,便需在質量監管、行業自律、產品認證和標準化,以及產業結構方面,予以完善和規範。“沒有質量的發展就不是科學發展”;現時由副總理吳儀領軍的整治產品質量“特殊戰役”,雖開出回擊這波“圍剿中國貨”貿易戰的第一鎗,但最終成敗,還需乎業界和輿論界,能否予以緊密配合。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